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沙漠化生存
2006-06-02
睜開眼睛時天已經微微發亮。黛色的遠山籠在一層淡淡的薄霧里。路邊是班駁的巖石和深深
的溝壑。已是5月,地面上仍然只有有限的雜草。地膜在我的視野里泛著白光。塑料袋掛在草
上,在微風里輕輕搖動。巖石是紅色的,很多已經剝落,冷冷地站在路旁。很多溝,似乎曾
經是 水渠,已經陷落,空遺一段依然清晰的石壁。 一棵棵高大的赤峰楊在風中搖動,它們
還沒有變綠。偶爾有成片的樹林,形成一帶的挺拔與堅強。田野似乎是貧瘠的,矮矮的莊稼
無力地站著。干涸的水溝在田間來回交錯。

清晨5點,田間已經有人在耕種。牛在緩緩的走著,人在后面扶著犁鏵。在茫茫的田地間無聲
無息的走著。這一幅畫面是一種蒼涼的悲壯,映在無涯的山川與天空之間。
這是內蒙古赤峰地區,我們的考察和綠化行動即將在那里開始。當時的我只是驚訝于這片土
地的悲壯與遼闊,而當我們到達目的地巴林右旗巴彥爾燈,才知道沙漠已經是那 么那么近,
幾乎是觸手可及。  

赤峰地區位于北京的正北,是近幾年持續沙塵暴的源頭。由于沙塵暴已經有愈演愈烈之勢,
赤峰地 區的荒漠化問題逐漸受到關注。實際上,赤峰地區并不是荒漠化形勢最嚴峻的地區,
而且荒漠化問 題也并非一天兩天。赤峰之所以受關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北京乃至漢城以
及東京的沙塵暴。換 言之,如果不是由于首都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也許荒漠化還會持續快
速地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 問題已經明顯得無法逃避,就象漫天黃沙的北京城。這牽涉到中
國政府的習慣:只要不威脅到自身的生存,一切救援措施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的水平上。

巴林右旗處在赤峰地區的北部。當地屬于丘陵地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說,這種地形最容易
造成開 墾和放牧過度,從而導致沙化。事實上,當地的沙化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居民的生存。
并且,那里已 經出現了一批生態難民,也許過不了多久,難民的隊伍還會擴大。

當地的生態環境之惡劣讓人觸目驚心。極其廣闊的視野里,除了荒山便是沙丘。山上滿是水
流沖刷 的裂谷,遠看象是流血的傷口。低上零零星星有幾小片田地,可是那些萎縮的莊稼和
周圍的荒草相 比,更顯出一種凄涼。我們在路途中不時經過一個個起伏連綿的沙丘,那上面
已經完全沒有植被, 沙子象瀑布一樣從幾層樓高的頂端直鋪下來。往日在電視屏幕上覺得壯
觀的鏡頭,現在無比真實地 出現在眼前,震撼之余,不能不感受到深深的恐懼。

由于這是一篇社會方面的論文,關于環境我只能做一下白描而不能做生態方面的分析。而我
在第一 節對環境的描述,也將成為后來關于當地在荒漠化條件下生活的大背景。所有的生活
都離不開背 景,尤其在一個人與自然處在和諧和斗爭的夾縫中的地方,尷尬而嚴酷的局面,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 展開。

當地的村莊零散地分布在水比較充足,土地相對適合耕種的地方。村與村之間距離很遠,在
平原地區容易出現聚族而居,形成幾千人的大村莊,而在這里,村子的規模比較小,而且由
于生態環境的威脅,常住人口正在減少。

從我自己的感覺來說,相對華北平原,如河北。山東等地的內陸地區同樣靠農業和畜牧業生
存的普通農村而言,這里的農村并不象想象中的貧窮。道路上經常有農家的摩托車過往。村
民的住所雖然 是土房(少部分是磚房),里面的陳設用品也已經比較現代化,我走訪的幾家
農戶家中都有遙控彩電和冰箱,其余電器也是一應俱全。雖然從這幾家來總結當地農村的生
活面貌有以偏概全之嫌,至 少也可以得出結論,農民在這種生活模式下可以保證溫飽。

當地的基本種植作物是玉米,一年一季,春種秋收。農田分為旱地和水澆地,以旱地為主。
旱地和水澆地的收成差異很大,在近年天氣比較干旱的情況下,水澆地可以保證最基本的收
成,而旱地,就屬于靠天吃飯的類型。由于水資源缺乏,水澆地的成本很高,所以難以普及
。2000年,由于全年的持續干旱,絕大多數旱地都是顆粒無收。2001年情況略有好轉,但是
收成依然不好。特別是 近幾年沙化形勢嚴峻,農田的質量也在逐步退化。在這種條件下,必
須依靠畜牧業作為輔助。

當地的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采用圈養的形式。由于近年來放牧已經被逐步取消,大部分農
戶都采 用莊稼秸桿磨成的飼料在戶外圈欄喂養。在大部分平原地區比較普及的大規模產業化
養殖在當地無 法開展,原因一是品種落后,例如豬沒有經過改良,出欄時間較長,經濟效益
不明顯;二是傳染病流行,在炎熱干燥的氣候條件下,病毒繁殖速度極快,很容易出現整村
的牲畜集體死亡的情況;三 是交通不發達,道路不暢,沒有固定集中的牲畜市場,只能依靠
個別商販進村收購,價格不合理也 是導致農家難于大規模養殖的重要因素。
村民告訴我們,從1998年開始,由于沙化已經嚴重威脅農田和生活,四個大隊中環境最惡劣
的一 個已經全部搬遷。遷到大板的“移民新村”,成為生態難民。而在另外幾個大隊,有經
濟基礎或者 一技之長的村民也已經陸續遷出。村民說,過不了20年,這里可能就會被廢棄。
這句話讓我猛然間 想到了樓蘭。

幾年來,特別是在春季,他們要忍受極其嚴酷的沙塵暴襲擊,而且發生越
來越頻繁。在4、5月份沙塵暴的高發期,幾乎隔一兩天就會發生一次,劇烈程度令人震驚:
七八級的大風卷著沙子咆哮著,可見度不足1米。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過幾次事故,其中最
嚴重的是由于狂風將沙子堆在屋后和屋頂,壓力過大導致房屋坍塌,致人死命。

在與他們談話時我一直在想,沙化是由于過度放牧和開墾造成的,應該說他們要承擔一部分
破壞生 態的責任,然而,當我們的目光接觸到一張張樸實的面孔和生動的笑容,當我們面對
著他們起早貪 黑的生活,當我們注視著在沙丘和沙地中那樣渺小而又如此堅強的村落,我們
的心不由自主地縮了 起來。請原諒我語言中的感情色彩,我無法在面對真實又平凡的生活時
無動于衷。生態環境破壞的 惡果,其實不應該全部由他們來吞,而面對這樣的環境,他們也
已經無話可說。正如他們習慣的那 種沉默。

當地農民已經認識到了環境惡化的原因,但是,他們無力改變這一切。在努力的耕作中,他
們也沒 有時間和精力來做些什么。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對他們如此嚴酷的自然
。在這種情況 下他們選擇了承受,一種我們的人民習慣采取的方式。他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多 久,但是那樣一份愛,仍然是那么熱烈而執著。

我們這次考察的對象是沙漠綠化研究所,一個自覺發起的治沙組織。

這是一個自主經營的治理沙漠化的機構。1998年,遼河油田的退休工程師苗玉坤在赤峰地區
承包了幾千畝沙地,創辦了這個研究所。當時的研究所只有3間土房,孤零零地站在廣闊的沙
地上。在這幾間陰暗窄小的房子里,他和幾名志愿者開始了堅定的綠化工作。

然而,僅僅再個月后,他們就被迫遷出了房子,因為當地的村民認為他們是來爭土地的,威
嚇接連不斷。后來在一部分當地人的幫助下,他們終于在這里站住了腳跟。2000年,香港樂
施會捐助了一筆款項資助當地治沙,研究所也終于有了自己的院子,自己的養殖場和自己的
苗圃。1999年到2001年,不斷有大學生來研究所考察,其中復旦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在這里
建立了社會活動基地。

現在,研究所里的志愿者約有20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早出晚歸地進行著艱苦的勞動。
志愿者的隊伍不斷變化,最多的時候有30多人,去年春天是最艱苦的時候,還有不到十個人
。大部分人都是因為通過媒體知道了研究所的事情,出于好奇過來看一看,然后就自愿留在
了這里。

志愿者的工作辛苦而繁重。在我們考察和勞動的幾天里,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他們的辛苦。清
晨6點,如果在學校,我們還在甜蜜地睡眠,而他們已經起床洗漱。簡單的早飯之后,是一天
不停的工作。從植樹。育苗到養殖,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大量的體力付出。而這一切,通通是
無償的。

他們放棄了許多的東西。幾乎所有的志愿者都談到家庭,談到父母和朋友的阻攔。而且,遠
離了喧囂和繁華的外界,這里的荒涼也同樣讓人寂寞。

在談話的時候,很多人都告訴我們,他們心里一直埋藏著對家庭的歉疚。他們不曾改善過父
母的生活,也不曾滿足父母心中要他們成家立業的愿望。這是一個永遠的痛。很難想象他們
作出最后決定時的痛苦和勇氣,而當面對真實的生活,一切口號。贊美和歌唱全部被淹沒。
我們可以用許多華麗的句子贊美奉獻和犧牲,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向歷史追溯克己為人的民
族精神,可以感動,可以落淚,但是,當所有的一切要面對起早貪黑的辛勞,當夜晚只有星
星伴人入睡,當餐桌上簡陋的飯食成為一天工作的支撐,當冷冰冰的被褥散發著異味,當沙
丘上的太陽光灼傷著皮膚,當最美麗的贊美跌進平凡的生活,我想,也會無言以對。何必用
舞臺上的繪聲繪色,來涂抹生活中的無聲無息!

他們來了,走了,走了,來了。我們無法責難那些離開的人們,任何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
。而且,離開背后那一分真誠,一分無奈,總讓人難以忘懷。畢竟,人不能無情,親情和愛
情的重量無可厚非。



我們到達的時候正是春季里植樹的時候,也是農活最忙的時候。研究所沒有錢,即使有錢也
難以雇到當地人來幫忙種樹。面對著錢和人手的缺乏,他們也只能徒嘆奈何。現在的研究所
已經是負債經營,社會的捐款也是杯水車薪。“以所養所”的計劃正在實行,可是要看到效
益,應該也在幾年以后。

到現在,他們沒有得到政府一分錢的經濟援助。

沒有錢雇人,只能自己來做。于是,他們就這樣忙碌著,從早到晚。

這樣一個經濟模式,一個完全依靠個人的犧牲和奉獻來維持的機構,能走多遠現在還是未知
數。我在沙丘上看到了一片片的柳樹叢,那是他們的成果,而且也已經在有效地阻擋著荒漠
化的腳步。然而,這一點力量在更大規模的破壞和漠視中,似乎于是那樣微不足道。

準確地說,這個研究所并不具有經濟上的推動力,而作為完全的慈善性機構,它也缺少必要
的經濟來源。巨大的成本和難以預料的結果使得這項工作的難度不斷增加。而且,單純依靠
志愿者個人的思想動力,我個人認為也不是長期有效的模式。如果勞動只是建立在他們自己
的奉獻上,人員流動的穩定性也會是巨大的問題,畢竟,沒有經濟的驅動,沒有產業化的發
展方向,成果也會是極其有限的。我們不能忽視精神的力量,可是現實生活的運行,需要有
經濟發展的趨勢來推動。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使研究所的發展作到持續穩定。在和苗所長談話時,他
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依靠社會宣傳和捐助終究不是長期有效的途徑。而在志愿者的來源和流
動問題上,實行有償工作似乎也是勢在必行。面對經濟和人才的匱乏,他的眼睛里有著難以
揮去的憂郁。他是個堅強的人,不會輕易放棄。“走一步看一步”,他這樣說,我們也沉默


恒心和毅力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而當夢想面對生活的無奈,也只有堅定地挺住,
雨過應該就會天晴了,這樣的盼望不知道能否戰勝現實的殘酷。

在治理沙漠化的過程中,有一個角色是不能忘記和忽略的 ,那就是政府。

準確地說,只有政府的決策可以稱為長期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行為本身的組織性和強制
性也賦予它難以代替的價值。

當地的生態環境受到過3次大規模破壞,全部是由政府行為做主導。第一次是清朝康熙年間,
由于康熙皇帝要來圍獵,修建行宮所需木材全部出自當地的樹林,致使一時間凡是較為粗壯
的樹木全部被砍伐。這也是后來荒漠化的引子;第二次,就是那場著名的大煉鋼鐵運動,不
僅將成材的樹木消滅殆盡,連剛剛成型的樹苗也被砍伐作為木柴;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
間,由于當地完全陷入無政府狀態,當地農民瘋狂開發樹木,最嚴重時幾十里路看不到一根
象樣的樹苗。就在文革后不久的1982年,沙塵暴開始襲擊這片已經難以忍受折磨的土地。從
宏觀的角度來說,政府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負有難以推卸的重大責任。

在我們進行考察的幾天里,政府官員僅在五一那天出現在植樹現場表示慰問。從研究所的人
員那里,我們得知,政府不曾對研究所進行過經濟援助和人員配置,也不曾在當地組織過有
效的固沙措施。雖然赤峰地區將防治沙化作為基本的政策,然而到目前為止,綠化公約似乎
只是一紙空文。

從廣義上來看國家的綠化政策,很容易發現它們具有一個很大的共同特點:不可執行。依靠
社會輿論的提倡和公民個人的覺悟,成效之小顯而易見。治理荒漠在個人自愿行動的基礎上
永遠不能規模化,也就永遠不能顯露成效。同時,下級政府的追求政績和浮夸作風又是雪上
加霜。按照建國后綠化面積的統計數字,我們的綠化覆蓋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土總面積。
而事實上,一次次沙塵暴讓人不得不面對西部蔓延的沙漠。

當政策以號召為基礎,當下級以水分為政績,當大家都漠視不會構成直接威脅的威脅,當整
個綠化工作不曾有經濟基礎和利益推動,流于形式已經成為必然。很難說政府的政策沒有實
際成效,但是一次次的風沙和一片片沙地帶給我們的,依然是沉重和悲哀。

對于現在有目共睹的沙漠化這一毒瘤,我想政府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而且,對于一個不可
執行的政策本身,我們也不可能有過高的期望值。由于國家目前的政策正在為經濟建設服務
,那么解決沙漠化的有效途徑,也要從經濟效益談起。

毋庸質疑,沙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難以估量的。且不說有效耕地面積的累積喪失量,目前沙
塵暴造成的嚴重環境威脅,已經足以使阻擋沙漠化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

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個可以組織和運行的綠色機構能夠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關于阻擋沙
化的政策,當然也要首先由政府提出并執行,才可以有持久有效的作用,而不是一朝一夕的
個人努力。政府行為本身的性質(在第四節已經提到過)決定了治理沙漠化的工作本身需要
有經濟模式的創建和經濟利益的推動。

設想國家對沙地實行承包制,規定當綠化達到一定規模時可以獲得經濟回報(當承包土地時
要有書面協議,即該片土地不得挪做他用,或者廢棄,并且在簽署協議時交納一定金額的保
證金),我認為可以將綠化工作納入經濟上的穩定模式中。其中,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投資者
會首先選擇以國家作為經濟后盾的這項可靠產業,并且能夠預見到自己的投資的巨大利益。
在市場自由交易存在較大風險的情況下,無疑這種新興產業會吸引大批經營者的目光。

同時,在土地的恢復綠化期,向當地農民發放基本的生活補貼,可以考慮進行大規模移民,
在自愿的前提下組織當地農民分流到非沙化地區,同時提供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支持,并給予
相關的具體政策對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扶植。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想法,無疑在當前的情況下具有很大的不可執行性。政府資金
的投入會是一個較大的障礙,這是制約計劃執行的首要因素。

其實從長遠的戰略性的考慮上說,政府治理沙地的潛在效益遠遠大于治理的成本。試想三峽
工程的耗資,包括基本機械、土木工程和人力,再加上組織因民的經濟投資,應該遠大于這
項綠化工程的成本。而事實上,我個人認為三峽工程的前景仍然不可預料,一個很好的例子
是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在輝煌的發電時期過后。留下的是整個尼羅河流域的生態破壞——因
為自從有了大壩,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已成為歷史,而習慣于年年接受河泥淤積來保持肥沃的
土地,已經開始變的貧瘠,幾十年來,尼羅河兩岸的長絨棉的產量逐年下滑,經濟損失已經
超過了水壩帶來的發電量的經濟效益。

關于綠化的經濟潛在效益,我想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的。回望曾經輝煌的樓蘭,曾經點綴在
這片土地上的雕刻精美的門廊,和曾經響徹歷史畫卷的駝鈴聲聲,在帶來無限光榮與夢想的
絲綢之路上如草般蔓延。我們已經失去了多么寶貴的一切一切。

我想,政府的經濟投資應該不會是虧本買賣,如果決策者能夠深入考察一寸耕地和一寸沙漠
之間的潛在價值的差異,了解在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退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我認為采取有
效的具體措施,而不是空洞的提倡和口號的時機已經到來。

我們的國家很貧窮,但是我們不能在面對可以吞沒我們的國家的威脅時表現得囊中羞澀。在
翻閱巴比倫古國的史料時我暗暗心驚,怕在幾百年后,中國和中華民族也將成為傳說。真的
,這不是杞人憂天。如果你真的面對幾十米高的沙丘就聳立在北京正北幾百里的地方,你就
會有巨大的恐懼感,源自內心的恐懼感,怕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遼遠的沙
漠傳說。

這只是一種模糊的想法,而事實上,執行的難度會超過我的估計,畢竟每一件政策的執行,
背后的艱辛也不是我能夠想象,然而,這是我在回到校園后,經過思考之后的成果,雖然那
么幼稚。

在深入思考之后,我覺得在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映射出了人類的世界觀。那就是出賣自然以
求取生存。

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來說,我們好象并沒有愛護自然的傳統。有人會說“天人合一”是哲人
們提出的保護自然的總綱,然而從我的認識來看,其中的“天”似乎更傾向于意識方面的因
素。“天”可以是天理,天體運行,或者是天氣……,總之,是一個極為籠統而又模糊的概
念。所以,將“天人合一”視為保護自然的感悟,應該說理由還不夠充分。

4月下旬梁從誡先生來北大作了一場環保講座。其中他談到了中國人生活的傳統觀念,其中一
個例子是對建筑工程的看重。從修建阿房宮造成的“蜀山兀,阿房出”,到清代末年修建圓
明園和頤和園需要的木材竟然需要到現在的緬甸去砍伐并且沿水路北運,中國的樹木隨著一
次次的大規模工程而逐漸倒下。2000年間,中國廣闊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可以支撐屋頂的
柱子了。

誠然,這些大工程可以說是帝王將相們追求奢華生活的方式,那么應縣木塔的例子,就是平
民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寫照。

應縣木塔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塔高30多米,全部為木質結構,工藝精巧。其中的梁
柱都用合抱的木材直接雕成。這座塔并不是皇家工程,所用的木材全部取材于當地的樹木和
附近的幾個州縣。塔建于宋代,那么這就說明,至少在宋代,山西乃至中原地區,仍然存在
較大規模的樹林。而20世紀70年代,當梁先生登上木塔向遠處望去,整個應縣視線所及,甚
至找不到一株象樣的樹木。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清初在關外地區,也就是現在赤峰所在的位置還是廣袤的草原
。由于政府強制移民到當地,使草原的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后來由于土地逐漸沙化,移民又
陸續南遷,而當地的生態環境,已經難以挽回。

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已經不限于經濟發展的層次和認識程度的問題。從整個人
類的發展歷史來看,也許人類的天性就是破壞自然。人與自然似乎從來沒有融合過。
然而,我還有要說的話……

生活有的時候極其偉大,有的時候也過于平凡;性情有的方面極其美麗,有的方面也過于瑣
碎。在一個矛盾的時代里,任何人都是無奈的。在一場人和自然的斗爭中,沒有人成為贏家
。在我看到的那一片藍得眩目的天空下,生活著這樣的人們:他們在付出,在追求,只為了
曾經追求還要追求,只為了曾經付出還要付出。主要為自己的付出標定一個絕對長度,能走
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在遼闊的視野中,我望著零星散落在沙地中的村莊,不禁黯然。他們或許真的在不久的將來
,會陸續淪為生態難民。這是小人物的悲劇,他們的痛苦,不比任何舞臺上的悲劇要清。不
過他們只是默默的承受,而真正的英雄卻勇敢地奮斗了一場。不管結果如何,英雄的尊嚴與
偉烈,依舊在每個人心中激起波瀾。

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人群立了大功業,令我們感謝;有許多人建立了大帝國和長久的皇朝,令
我們驚嘆。然而,平凡的生活中蘊藏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般的努力和苦心,這些患
難以之的“癡心人”,卻更加強烈地激蕩了我們的心。

歷史不斷在發展,功過的評價也在不斷改變。然而,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出來的瑰麗光彩,
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暗淡的時期,也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在回來后的這段日子里,我經常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想到那些人,想象他們現在在哪里,一定
在沙丘上或者在田地里,勤勤懇懇地做著自己分內的一點事情。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有一星
的刺痛從心底冒了出來。我感到深深的慚愧。我不曾有他們的決心和勇氣。我只能低下頭去
,向高貴的心靈致敬。

在一次種樹的休息時間里,我和隊長在聊天。忽然他問我;“你相信‘人定勝天’嗎?”我
呆了一會,搖搖頭。他說:“我也不信。也許大自然在拿這種方式調節自己,因為地球上的
人太多了。”然后他又問:“你覺得我們做的這些和研究所做的這些會有多大作用呢?”我
凝神一想,不禁黯然。

我們所做的一切,真的是那么渺小,或許在整個沙化過程中不會起到一丁點的阻擋作用。回
來后,我看到這樣一段科學論斷:

今天,隨著對沙漠特征的認識,人們終于懂得,全面固沙不僅不可能,且不可取,因為有不
少學者認識到,保留沙漠中部分流沙(既不作生物措施固定,約占沙漠范圍的1/3)是維持沙
漠水分平衡所必需的。稱之為"流沙生態效應"。流沙是沙漠中最好的集水器,稀少的降水落
到沙面很快滲入沙層,1毫米降水能濕潤1厘米的沙層。由于沙粒持水性很差,在大于5毫米的
降水時,落在流動沙地沙面的水大部分變為重力水進入沙層深處保存下來。因為表層濕潤的
沙層很快被大氣灼干后,20厘米后的干沙層就是一個極好的隔離罩,使深層得水不易被蒸發

劉恕.沙產業—跨世紀的沙漠利用戰略構想.劉恕主編.紀念錢學森建立沙產業理論十周
年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p12
   

也許,沙化過程真的是大自然的自我調節作用,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只是為了保存人類已
經有限的生存空間。戰勝自然已經被證明是不可行的,那么我們是應該順應自然,還是抵抗
這種對我們造成破壞的趨勢?

說到底,我們還是自私的。自然不是為我們而設的,而我們,卻在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著它
,不管是開發還是保護,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準確地說,我們沒有權力改造自然。然
而,我們必須從生存的角度,要求自然成為某一種樣子。這就是人的尷尬。

在我有限的思考里,這個想法時時困擾著我。我似乎不能給出一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理論
,也無法把它提升到新的高度。我愿意用一個故事作為我的解釋:

荒郊野嶺,突然下起了雨。路上行人抱頭飛奔。

后來有人問:“前方也沒有遮雨的地方,那么跑有什么用呢?”


一人回答:“習慣了。”

一人回答:“走一步看一步吧,總比不走強。”

一人回答:“老天爺下了雨,我們總得做點什么表示知道了吧?”

尾聲

清晨5點半,應該已經有農民在田里勞作了。我又想起火車上看到的那一幕。微微發亮的天空
下,幾個渺小的身影在田間緩慢行進。深藍的天,青色的遠山,褐色的土地,那幾個人影在
天地之間并不突出。

回首望去,已是黃昏。我看見一團風在白楊樹間呼嘯去來,卷起漫天的晚霞,映紅了那山,
那樹,那人。

我們的自然啊。

(來源:綠韻論壇)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