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必須要有針對地采取措施
2006-06-02
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防治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1/5的人口,陸地面積的1/4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而且正以每年5萬—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23億美元。荒漠化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是導致貧困和阻礙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91年啟動了全國防沙治沙工程(1991—2000年),2000年起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使我國荒漠化防治的速度明顯加快,質量顯著提高,規模效益愈加突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荒漠化仍是我國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局部好轉,整體擴大”的趨勢仍未改變,還呈加速擴展之勢,荒漠化已成為我國的一大心腹之患。全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27.9%,涉及18個省區的471個縣旗,每年以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加快荒漠化防治已成為新時期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荒漠化專題”在認真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和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育等與荒漠化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戰略思路、對策、目標、布局,及其戰略措施,力爭到本世紀中葉,使適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三化”草地生產力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荒漠化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當前,我國荒漠化防治重點工程分三個層次:一是國家級重點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四期)、草地沙化防治和退牧還草工程三大工程。二是區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區生態建設工程、拉薩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黃河故道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西南干熱、干旱河谷石漠化治理項目、青藏高原并凍融保護項目等六個項目。三是示范區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和示范點建設,在全國建設星羅棋布的防沙治沙示范區、示范點。
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指出,荒漠化防治必須采取的對策措施有:
———保護現有植被,加強林草建設。要把植被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杜絕各種破壞林草植被的行為。重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大力推行封山封沙育林育草,通過植樹造林、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立體防護體系,擴大林草比重。
———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不合理的水資源調配制度,是造成河流縮短,湖泊萎縮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以流域為單位,確定合理的水資源調配制度,實現上、中、下游和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合理調度和分配。要結合農業生產結構性調整,推廣節水技術,因地制宜地發展耗水低、附加值高的高效農業,提高種植業單位面積產量和單位水資源產量。
———控制人口增長,實行生態移民。加強宣傳教育,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文化素質,緩解土地壓力。同時,對局部荒漠化非常嚴重,草地和耕地幾乎完全廢棄,惡劣的自然環境已經不適于人類生存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減輕對草場的破壞。要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合理確定草原載畜量,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和種群結構,大力推行圍欄封育、輪封輪牧,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發展舍飼養畜。加快優良畜種培育,優化畜種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和開發資源并舉。利用荒漠化地區蘊藏著多種獨特的資源,如光熱、自然景觀、文化民俗、富余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開發旅游、探險、科考產業等,同時,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有機結合,走“以農養牧、以牧促農”道路,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在產業結構方面能夠產生良性互動。加強沙區特色種植業建設,開辟高效“沙產業”,并與第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地方產業鏈,發展地方經濟,增加群眾經濟收入,減輕環境壓力。
———改變能源結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風能等能源,形成新的替代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改善。同時,又要大力推廣節能技術,提高現有能源的利用率。
———優化土地利用格局,維護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根據不同生物氣候區的自然特征和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區分各類土地利用的不同生態功能和生產潛力,因地制宜地制訂農、林、牧復合土地利用模式,保證區域生態安全,防止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和高效利用。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復雜的、艱巨的、長期的國土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當前,要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既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更需要從制度、政策、機制、法律、科技、監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好資源、人口、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健康發展。
(人民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