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15年內或將滅絕
2012年10月26日 來源:新聞晨報
長江流域還有多少頭江豚?極端氣候與人為活動如何影響江豚生存?昨天是第三個國際淡水豚日。中國科學家宣布,將于今年11月10日起航前往長江,對江豚目前的數量和棲息地狀況進行考察。這也是自“2006年長江豚類考察”宣布白暨豚功能性滅絕以來,首次針對江豚的全面科考。
昨日(10月25日),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淡水項目主任李利鋒、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王克雄等長期致力于江豚研究的專家接受了新浪微博的微訪談。
考察江豚數量及棲息狀況
據王克雄介紹,此次科考將采用目測、聲測、探魚、采水、錄音等方式來統計江豚的現存量以及棲息地狀況,預計考察將持續約40天,往返于宜昌至上海,團隊由專業研究人員、研究生、大學生、志愿者等組成。10月22日,科考隊已經兵分兩路,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對鄱陽湖和洞庭湖區的江豚展開考察,作為此次長江全流域科考的前站。兩湖考察完以后,11月10日會正式開始整個長江的考察,屆時志愿者會每天向大家公布考察的進展。
對于此次考察,不少熱心江豚保護的網友都渴望參與其中,有網友表示,不知挑選志愿者的標準如何,自己當初也有報名,但是沒被選上。王克雄表示,志愿者的專業、經歷、時間保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這次考察持續時間長,兩個湖區加上長江干流需要60天,因此需要固定的人員才能取得穩定、可靠的數據。
目前8名志愿者正在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白鰭豚館內接受集訓,王克雄表示,此次招募的8名志愿者都是大學生或民間人士,沒有科考經驗,因此必須通過專家授課、實地演練等方式,讓他們全面了解江豚知識,同時學會使用各種先進的探測儀器和相關設備。
目前江豚不足1400頭
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等6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聯合考察隊,沿江尋找白鰭豚和長江江豚蹤跡。
經過六國專家們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艱難搜尋,考察隊沒有發現“長江女神”白鰭豚的影蹤。同樣令人痛心的是,從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僅發現江豚700—900頭。據考察專家們估計,2006年長江江豚的數量不足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
如果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江豚最快會在15年內滅絕,也許人們再也看不到這種有著天然“微笑”表情的物種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表示,由于受到與白鰭豚相似的威脅,江豚的種群數量也是越來越少。長江干流中的長江江豚數量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6年的15年間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如果不加快江豚的保護步伐,江豚有可能步白鰭豚后塵。白鰭豚和長江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生物,其種群數量的急劇減少預示著長江生態系統出現嚴重問題。
保護江豚從建保護區入手
世界自然基金會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威脅淡水豚生存的致危因素均是人口爆炸式增長所致,主要有:豚類意外傷亡和故意捕捉;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和非法漁具大量使用;航運快速增長干擾豚類棲息活動;水體污染導致生境質量退化;水利和水下工程阻隔江湖聯系并破壞回水區;江湖砂采挖等幾個方面。
專家認為,建立保護區是目前保護淡水豚,減少或阻止其滅絕的主要對策。過去利用長江故道建成保護區挽救了一些江豚,但是江豚生存還是很困難,另外,如果這些動物都只有在人類專門建立的保護區才能生存的話,長此以往,也不利于物種的繁衍。但在短時間內長江水環境難以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專家還是希望找一些安全的故道類型棲息地,先保護一定數量的種群。
江豚的“微笑”:我們還能見多久
俗稱“江豬子”的江豚,生活在長江中,因其稀少曾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13個全球旗艦物種之一。據介紹,長江江豚和白鰭豚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鯨類哺乳動物,均處在長江水生物食物鏈頂端。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在武漢孤獨離世;2006年,國際聯合科考隊在長江上未發現一頭白鰭豚,宣布在長江生活了2000多萬年的白鰭豚物種“功能性滅絕”(野外50年沒發現即為滅絕)。而目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長江江豚,估計僅存千余頭,并正以每年15%的速度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