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規模治污生態日趨向好
2012年11月7日 來源:新華網
煤炭大省山西脫掉污染“黑帽”彰顯中國生態文明進步
“昔日世界污染最嚴重城市藍天再現。”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如此描繪山西省臨汾市近年來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
臨汾位于中國能源大省山西。臨汾年產煤炭數千萬噸,是山西的產煤大市。過去幾十年,豐厚的煤炭資源給這座城市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糟糕的污染。
2003年至2005年,在全國環境監測113個重點城市排名中,臨汾連續3年名列倒數第一。2004年,臨汾市被美國多家媒體機構評為“世界污染之最”,一度被稱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知恥而后勇。從2006年開始,臨汾下定決心開始治理環境污染。大批嚴重污染空氣、河流的電廠、焦化廠、水泥廠等污染企業被關停、搬遷。臨汾為此損失數百億元的GDP。但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終于開始觸底反彈,并于近年徹底摘掉了污染“黑帽”。
環境數據顯示,2011年,臨汾二級以上天數達到了339天,其中一級空氣質量天數達到了108天,在全國113個重點城市排名中上升至25名。目前,臨汾已成為山西省環保示范城市,并提出了創建國家環保示范城市的申請。
從“污染大戶”到“環保示范城市”,臨汾不是山西唯一完成蛻變的城市。
2005年前后,陽泉、大同和臨汾一起在全國113個重點城市環境排名中,“包攬”了后三名。污染“黑三甲”成就了山西“污染大省”的“污名”。
經過多年的治理,大同和陽泉的環境同樣發生了巨變。
位于山西省中東部、有“煤鐵之鄉"之稱的陽泉市,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建市以來累計生產原煤13.2億噸。然而,大量的煤炭開采同時產生了2億噸煤矸石,嚴重污染了環境。一句順口溜在當地廣為流傳:“頭頂灰鍋蓋(空氣差),身披黃麻袋(禿山),腰纏黑腰帶(黑色的河流),腳踩海綿路(厚厚的煤塵)”。
近年來,陽泉市通過治污減排、矸山治理、電廠脫硫、淘汰落后產能、區域環境整治、水環境保護等一系列措施使環境大為改觀。 “陽泉環境變化很大,街道干凈了,空氣新鮮了,矸石山也都綠化了。"陽泉市民白瑞云說。
2011年,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了347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了123天。徹底脫掉了“污染黑帽”的大同獲得了山西省環保示范城市,今年同樣開始創建國家環保示范城市。
臨汾、大同和陽泉三個城市近幾年的變化是山西省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山西省近年來為了遏制污染、恢復生態不惜“壯士斷腕”。大規模的治污促使山西生態日趨向好:“十一五”期間,減排指標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指標;11個省轄市中有10個達到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納入國家考核的5個重點城市全部摘掉了環境空氣污染的"黑帽子",全國113個重點城市考核中,倒數22名內已沒有山西省的城市;汾河上游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Ⅰ類水質標準。
山西省生態環境的變遷是中國近年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復雜關系的縮影,同時彰顯了近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進步。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進了黨代會報告。十七大以來,中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顯著加強,甚至不惜犧牲經濟發展速度。據山西省環保廳公布的數據,近年來山西省嚴查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對污染企業實施取締關停,為此犧牲GDP1000多億元。
除了采取“外科手術式”的強力措施直接治理污染外,中國主要通過產業升級、調整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來實現污染減排。以山西省為例,山西近年來在發展煤炭產業的基礎上,實施“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轉型跨越發展戰略,通過“調結構”間接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盡管山西2007年以來治污成效明顯,然而由于基數大,山西省污染治理仍然面臨巨大壓力。這同樣是中國當前生態保護面臨的嚴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