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考隊目測均未發現江豚
2012年11月13日 來源:荊楚網
11日下午,兩條滿載各種現代化探測儀器的考察船陸續從中科院水生所碼頭起航,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活動正式啟動。兩天的科考下來,中國科考隊稱目測均未發現江豚。然而,洪湖白鰭豚國家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郭立鶴透露,去年8月,洪湖漁民曾在螺山船閘附近發現一頭疑似白鰭豚。
兩日目測暫未發現江豚
11日,兩艘科考船從武漢起航。40名科考人員將用7周時間對長江宜昌到上海江段,包括洞庭湖、鄱陽湖進行考察,尋找長江淡水豚蹤跡。這是自“2006年長江豚類考察”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以來,首次針對江豚的全面科考。
昨日(11月12日)下午4時左右,科考船停靠在洪湖市漁政碼頭。已經連續工作了9個小時的科考人員并未放松,他們立刻分工對這兩天的考察數據進行分析。“從這兩天目視觀察的結果來看,暫時未發現江豚的蹤影。”考察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員王克雄遺憾地對記者說,這兩日天氣晴朗,江面可視范圍達到3000米,仍一無所獲。
本次科考,使用目測方法和聲學信標收集江豚的聲音信號,兩者結合使用,以評估長江江豚的種群狀況。王克雄說,近年來由于非法漁業、瘋狂采沙、水污染、密集的航運等原因,江豚的食物減少,棲息空間進一步縮減,江豚的種群數量和整個生態環境都不容樂觀。根據近六年的各種科考結果及標本資料測算,江豚種群數量以平均每年6.4%的速度在減少,數量可能在1000到1200頭之間,不過這次科考的結果也許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少。
洪湖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郭立鶴告訴記者,12日下午2時40分,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簰州灣水域發現2頭江豚。遺憾的是,科考船剛剛離開此處,與江豚“擦肩而過”。
白鰭豚或許并未絕種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為了對長江豚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一個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德國6個國家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活動,這是十幾年來,國內首次開展大規模的長江淡水豚考察。經過6國專家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艱難搜尋,考察隊沒有發現“長江女神”白鰭豚的影蹤,隨后,中科院水生所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證明又發現了白鰭豚。
同樣令人痛心的是,從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僅發現江豚700-900頭。考察專家們估計,長江江豚的數量約有1200-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種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此次科考,科考人員還有一項“秘密任務”,那就是尋找白鰭豚。科考船上有一個系統專門采集白鰭豚的信號,考察船也將對其進行一定時段的定點觀察。“事實上,去年8月,我們的漁民曾發現一頭疑似白鰭豚。”洪湖白鰭豚保護區副主任郭立鶴說。他告訴記者,當時疑似白鰭豚出現的地方位于洪湖螺山船閘附近。一對父子正在捕魚作業,偶然發現了這頭豚。
洪湖保護區曾是江豚出現最活躍的水域,漁民對江豚已司空見慣。當他們發現這頭豚跟以往看到的江豚很不一樣的時候,立刻向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匯報。郭立鶴稱,“通過漁民對豚外形的描述,我敢肯定他們看到的是白鰭豚。”據介紹,白鰭豚和江豚都屬于鯨類哺乳動物,但兩者有很大區別。白鰭豚吻寬細長,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江豚吻較短闊,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無脊鰭。“遺憾的是,當時未能留下影像資料,因此無法證明白鰭豚還存活于世。”郭立鶴不無遺憾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