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幾年普及了計算機“界面友好”的基礎,因此,在首次聽到“環境友好”這個新詞時,才沒有感到十分陌生。在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怎樣的社會才是“環境友好型”社會呢?
近幾年,關于人與環境的關系,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對這一問題有了不同的認識。從日益增多的肆虐的沙塵暴,到河流的斷流;從城市的大氣污染,到呼吸道疾病的增加——人依環境而生存:善待環境,得到回報;破壞環境,遭到報復。大自然以無數事實無聲地回應著人類,人終于明白,除了人際間需要友好,人與環境也需要友好。
此次“神六”升空,無數人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由宇航員拍攝的地球圖像,這顆藍色星球是那樣美麗而安靜。從太空看地球,給人更強烈的沖擊還在于,地球并不像身在地球上的人們所感到的那樣廣闊無垠,你可以深切感受到她的“有限”——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類現在也許正切切實實經受著有限資源的困擾。我們要發展,我們要更多的物質財富,我們要更好的生活。于是,人類在發展的名義下,無盡地向自然攫取。到今天,我們的一些美好愿望正走向相反:缺乏干凈的飲用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森林在減少,污染在加重,水、電、油、氣等能源全面緊張……
依現在的發展速度,未來15年,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可以預見:在工業化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存在,工業污染排放日趨復雜,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難度加大。造成這種嚴峻形勢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資源耗費型、環境損害型的狀態,還沒有實現環境友好型的發展。
今天,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一切顯得十分重要。黨中央將節約資源列為國策,將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戰略目標,充分說明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善待環境,首先是企業的責任,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已被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內容,但是,要避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流于概念,還必須形成一套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保障體系,變革對環境不友好的價值觀念、經濟模式、社會消費方式、環境管理、科技文化等,形成一套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保障體系。
今天,我們更應該強調,“環境友好”人人有責。國家提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國策要得到很好的實施,需要每一個公民從我做起,傳承中華民族的節約和愛護環境的美德。須知“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我們要在全社會提倡節約文化,倡導節約與生活水平無關,而與社會成員的文明程度息息相關,特別在今天生活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發揚傳統美德,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
光明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