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紅樹林減少6千畝
2012年11月30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在城市化發展的大潮中,廣東省深圳市紅樹林面積從原來的8000多畝降至不足2000畝。作為全球鳥類重要遷徙通道,這座東半球國際候鳥“加油站”充滿了危機。
在廣深沿江高速、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推土機的鐵鏟前,廣東省深圳市西鄉、福永和沙井海邊成片成片的紅樹林,被野蠻地推倒在地。
這一幕在城市的開放與發展中屢次上演著,于是越來越多的紅樹林及濕地漸漸從深圳地圖上消失了。
據著名紅樹林保護專家、廣東內伶仃福田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王勇軍統計,截至2006年,深圳全市紅樹林面積從原先的8000多畝減少到了3000多畝。
從9月開始,在歷時近兩個月的調查中,記者實地走訪了深圳所有紅樹林生長的海邊,發現目前深圳紅樹林面積已不足2000畝。
隨著深圳城市的開發與建設,所剩不多的紅樹林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幾乎無處容身。
紅樹林保護狀況如何?
1988年就建立國家級保護區,隨著城市迅速發展,紅樹林大面積減少
早在特區成立之初,深圳就建立了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面積約為6200多畝。1988年,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被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與現在每天人流不息的深圳灣畔相比,保護區剛成立時,只有一條簡易的老路通向紅樹林,人煙稀少,鳥兒成群。
福田區紅樹林保護區成立后,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環保及動植物保護人士的關注,許多人不遠千里,來一睹紅樹林濕地風光。
“一提到紅樹林,大家就想到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其實深圳還有很多海邊也生長著紅樹林。”王勇軍說,在深圳西部(寶安的西鄉、沙井和福永海邊)和東部(大鵬的葵涌、南澳)都存在數量不少的紅樹林。
尤其是寶安海邊,曾經擁有的紅樹林面積加起來共有2000畝,超過現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1500畝。
然而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福田紅樹林并沒有得到全面的保護。
由于保護區距離深圳城市新中心區只有2.2公里,人的居住地與紅樹林很近,導致人與紅樹林之間矛盾特別尖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30年,正是深圳飛速發展的30年。隨著城市里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和工業區迅猛發展,福田紅樹林和濕地也在迅速減少。為此,保護區紅線面積不得不調整了3次,現在只剩下了368公頃。
據了解,導致福田紅樹林保護區紅線面積進行調整與深圳灣歷經3次大規模填海有關。
第一次是建保稅區的填海,面積接近兩平方公里,紅線保護范圍內的海域被填掉不少;第二次是科技園包括濱海大道的填海,大約有10平方公里;第三次是西部通道填海,填了約5平方公里。3次填海共填掉了深圳灣的1/4。
王勇軍說,填海導致整個深圳灣和紅樹林面積大幅減少、灘涂大面積破壞,其中最為可惜的,是生態價值最高的灘涂部分的高潮位在填海中“全軍覆沒”,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幾乎都被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自我修復能力大大削弱。
“我們1987年時統計,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560畝,天然紅樹林2250畝;到了1997年,自然保護區的天然紅樹林面積縮減到了1020畝,人工林350畝。”談起紅樹林,已經退休的王勇軍如數家珍。
保護區內的紅樹林命運尚且如此,保護區外的紅樹林命運更可想而知。王勇軍在2006年時進行過一次統計,發現全市紅樹林從最初的8000多畝已經降至3000多畝。
隨著廣深沿江高速、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建設,寶安的西鄉、沙井和福永的近2000畝紅樹林至去年也僅剩1/10;壩光的珍稀古銀葉樹群和紅樹林也受到相鄰的壩光新興產業園區的影響。而遠在南澳東涌的100畝紅樹林,旁邊也開建了東涌水庫,水庫建成后,東涌河的水將全部截留,對東涌紅樹林的生態將帶來破壞。
“紅樹林是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作為紅樹林的保護者,看到紅樹林面積不斷減少,王勇軍說不出的痛心,但也束手無策。
目前面臨什么威脅?
隨著沿海工程、新興產業園區的建設,以及水庫的修建,深圳東西部紅樹林仍在不斷減少
深圳沿海地區有眾多紅樹林分布,它們目前狀況究竟如何?記者用了兩個月時間進行了詳細調查。
寶安:沿海工程建設導致紅樹林減少
寶安西鄉、沙井、福永海邊曾分布著大片紅樹林。9月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了這里。
在西鄉海邊,是廣深沿海高速工程和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現場。隨著工程施工,往日的綠色不見了,地上則堆放著各類施工工具和材料。在西鄉海堤外,還有一片比較集中的紅樹林得以幸存,幾只白鷺正在水面嬉戲。
在沙井,隨著填海工程不斷逼近,紅樹林也在不斷減少。
記者注意到,在沙井和福永的海堤外,除了本地的天然紅樹林外,還有不少樹種是從外邊引進來的海桑。海桑雖然也屬于紅樹林,但卻是外來引進物種,極具侵略性,所到之處便迅速取代了本地物種。
海桑威脅一度引起了許多專家的呼吁,王勇軍在2007年和2008年深圳市“兩會”中兩度提出有關海桑威脅的議案,但沒有引起重視。
寶安區綠委辦每年會邀請林業調查規劃院對寶安區的林地面積進行統計,在去年的統計中,寶安區的紅樹林面積為216畝,這僅是王勇軍2006年統計數據的1/10左右。
說起紅樹林面積銳減的原因,寶安綠委辦工程師李福臨分析,主要是廣深沿海高速、大鏟灣項目等沿海工程的建設,導致寶安區海邊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的海面現在已變為內陸,紅樹林面積也隨之減少。
葵涌壩光:面臨新興產業園的工業威脅
位于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壩光社區的古銀葉樹群,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發現最完整、樹齡最長的天然古銀葉樹群落,占地30畝,與周邊的海灘、紅樹林和濕地連成一體,構成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被列入國家珍稀植物群落重點保護對象。
記者10月上旬前往葵涌壩光和鹽灶,在鹽壩高速壩光段,遠遠就看到壩光海邊黃泥裸露,像一個難看的巨大傷疤,在周邊的翠綠中異常顯眼。
“整個壩光海邊紅樹林最多時有將近1000畝。”回憶起紅樹林曾經的繁盛景象,壩光社區副主任林吉祥很感慨。據了解,目前壩光紅樹林面積大約共為60畝左右。
隨著近年來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壩光的紅樹林又開始繁衍開來,但卻面臨著新的威脅。
2008年以前,有關部門在此規劃建設“深圳市精細化工園區”,遭到有關方面專家的一致反對,這一項目停止上馬。2010年底,“深圳精細化工產業園區”轉型為深圳新興產業基地。
“壩光拆遷工程對周邊海水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對紅樹林的生長必然會產生一定影響。”王勇軍說,“新興產業也是工業園區,工業的設備、人口的增加和配套的建設,對周邊的影響將非常大。”
東涌:水庫截留東涌河影響紅樹林
東涌紅樹林位于大鵬半島南澳街道的東涌村,是深圳紅樹林主要集中地之一。由于東涌河和東涌海域尚未受到污染,因此這片紅樹林所在海域十分清澈。
目前東涌紅樹林面積約五六十畝,長得最高的海漆是這里的優勢樹種,還有秋茄和桐花等品種。
“東涌紅樹林是目前在深圳發現的長得最高的海漆,也是深圳面積最大的海漆群落。”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紅樹林保護專家昝啟杰博士說。
由于這片紅樹林一直以來破壞不大,面對每年臺風光顧時的巨風海浪,紅樹林成了海堤和村莊的“保護神”。
但是這片東部最美的紅樹林生存將受到東涌水庫的威脅。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塊寫著“東涌水庫一期工程”的牌子就位于紅樹林旁邊,相距不過數十米。
東涌水庫屬于2008年~2009年深圳市重大建設項目,是為解決大鵬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而建的。水庫建成后,東涌河的水將不再流入紅樹林,而直接截流到東涌水庫中。
“東涌河消失后,就會影響下游的紅樹林,因為紅樹林最適合生長在河口,就是淡咸水交匯處。”王勇軍指出,東涌河截流后,必須采取人工措施對紅樹林進行淡水補充,但能否滿足天然的淡水需求,還有待觀察。
福田紅樹林:蟲害與非法捕撈影響最大
位于市中心區的福田區紅樹林已成為市民節假日的休閑地之一。但是王勇軍指出,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還存在房地產無度開發、蟲害、非法捕撈等諸多威脅。
如深圳灣冬季越冬鳥多是群飛的鳥類,它們需要800米~3000米的盤旋半徑,而這里高樓林立的大廈擠占了鳥類的空間。
此外紅樹林蟲害逐年嚴重,食蟲鳥類、昆蟲天敵的種類和個體數大大減少,使紅樹林蟲害日趨嚴重,而且更加頻繁,其中主要樹種如海欖雌、秋茄、桐花樹等受害最嚴重。
“非法捕撈令紅樹林的底棲動物快速減少。”王勇軍說,非法捕撈除了可能將深圳灣底棲生物捕撈殆盡外,還將直接危及生活在此的鳥類。
華僑城濕地:商業開發讓白鷺數量逐年減少
華僑城濕地位于深圳世界之窗至錦繡中華以南,濱海大道以北。這曾經是深圳的海岸線,大約在2000年填海之后,留下了一個包括內湖、少量紅樹林以及其他植物組成的濕地環境。
環保專家、深圳市政工程咨詢中心副總工程師熊楊一直關注環境保護與紅樹林。他說,在華僑城濕地開發前,有大量白鷺及其他鳥類在濕地中覓食棲息,但是隨著歡樂海岸一期的開發建成,歡樂海岸的商業設施、湖中游艇、晚上的焰火,嚴重影響白鷺往來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與華僑城濕地。
由于濕地及周邊被不斷商業開發,白鷺和其他鳥類的數量逐年下降。熊楊在今年6月18日~21日連續4天的持續觀察中,發現能看到的白鷺只有10多只了。和以前成百上千只鳥類相比,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帶來多大負面影響?
深圳紅樹林濕地位于全球鳥類遷徙重要通道上,隨著紅樹林面積減少,這座東半球國際候鳥“加油站”充滿了危機
“紅樹林不僅屬于深圳,更是國際候鳥的重要加油站。”王勇軍說,在深圳陸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把森林伸向海洋,不僅能抗巨浪海嘯,還能凈化污水、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正是因為有了紅樹林,才有了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來到這里停歇、覓食。”
福田紅樹林濕地乃至全深圳紅樹林濕地,曾經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通道上不可或缺的“加油站”。每年經過福田紅樹林濕地的候鳥超過10萬只,它們中有的冬天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在深圳停留、補充能量后繼續長途遷徒之旅,直到澳大利亞,夏天再從原路返回。
澳大利亞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給一只準備遷徒的大濱鷸測量體重,然后做上腳環記號放飛。
兩周后,深圳專家截住了這位“客人”,在稱重時發現,經過長途飛行的大濱鷸,體重已從278克降到140克。
昝啟杰博士說:“大濱鷸是一口氣從澳大利亞飛來的,旅途耗費了它大量的體力,如果不在深圳補充能量,它就沒有辦法完成自己一年一度的遷徒之旅。”
據了解,紅樹林生態系統高等植物珍稀瀕危種類比例遠高于國內任何森林生態系統,目前有194種鳥類依賴紅樹林保護區生存,其中24種是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然而隨著紅樹林面積不斷減少,這座東半球國際候鳥“加油站”充滿了危機。
如今深圳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異常脆弱。據不完全統計,受外圍環境影響,紅樹林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珍稀涉危種類減少54.8%。
來自深圳市觀鳥協會2011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2003年起,深圳觀鳥協會持續對深圳灣旁的華僑城濕地進行長期系統的鳥類監測,數據顯示目前觀測到的深圳本地留鳥變化不大,但候鳥數量卻不斷減少,尤其是黑臉琵鷺等世界珍稀鳥類受影響明顯。
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僅存2000多只黑臉琵鷺,每年都會有一部分飛來深圳灣過冬,多時有100多只,少時也有幾十只。但近年來黑臉琵鷺卻在逐年減少,其中2011年飛來的黑臉琵鷺減少了10%。
問題如何解決?
應統籌管理紅樹林,借鑒香港米埔保護模式,嘗試設立“紅樹林保護小區”
紅樹林在深圳分布廣泛,但管理都是各自為政,主要由當地政府的林業部門管理,各地僅把它作為普通的林業來管理,重視程度不同。
“應該將全市紅樹林統一管理、統一保護,在東部也可以成立紅樹林保護小區。”寶安區綠委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建議說,這樣有利于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以及生態修復。
葵涌街道辦林業科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壩光古銀葉樹已成立了保護區,但還應將周邊的紅樹林納入古銀葉樹保護區范疇,像福田紅樹林保護區一樣,申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對珍稀古銀葉樹、紅樹林和濕地的保護力度。
“這些百年老樹,死一棵就少一棵,一定要重視起來。”
與深圳隔海相望的香港米埔保護區的經驗值得深圳借鑒。
“你看過幾千只鳥落在一棵樹上嗎?我就看過。”自從去了對面的米埔保護區,昝啟杰博士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感受:震撼。
他說,米埔基本保持了原始狀態,紅樹林種類達到300多種,有1000多米的縱深(從陸地往海里延伸的距離),僅僅參觀區幾個小時都走不完,就不用說到無人區了。樹上全部是鳥,看不到樹枝和樹葉,非常壯觀。
據昝啟杰介紹,1995年,香港把米埔及后海灣內灣1500公頃(2.25萬畝)的土地按《拉姆薩爾公約》劃為“國際重要濕地”,撥款4.23億港元收購土地、設立濕地教育、訪客中心并開展保護管理。
在接待游客方面,米埔濕地將每天進園的游客限制在200人以內,周一至周五只接待香港本地的中小學生團體,周六和周日游客只能通過網絡預約才能進入濕地參觀。
為了提高濕地內魚塘的生態價值,香港特區政府每年還出資30萬元,向當地漁民高價收購沒有經濟價值的“廢魚”,提供給在米埔過冬的近1萬只鸕鶿吃,同時也彌補養殖戶因鳥類到魚塘捕食的損失。
“香港不僅為紅樹林保護立法,而且從幼兒園開始就培養孩子們保護紅樹林的思想,環境保護觀念深入到了下一代的骨髓。”昝啟杰說。
“我們也曾希望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能加入《拉姆薩爾濕地公約》,這樣就能加大紅樹林的保護力度。”王勇軍回憶說。
據他介紹,早在1994年,國家有關部門就曾多次來函,希望深圳能將深圳灣后海到福田紅樹林保護區的整片濕地均納入保護區范圍,并加入國際重點保護濕地名單,但一直未得到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
王勇軍認為,現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是城管部門在管理,既是執法部門,也是具體事務的執行部門,管理起來力度不足。
“一直以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眾多非政府組織在濕地護理工作上緊密合作,民間力量在濕地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借鑒香港的管理模式,探討新的管理模式:政府監督、專家指導、民間管理。”
王勇軍說,福田紅樹林保護區1988年即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依然無法阻止紅樹林的日益萎縮,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民間力量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另外,保護紅樹林重在生態修復。”王勇軍說,種植紅樹林,受海浪的影響很大,全世界平均成活率也只有40%左右。而深圳由于氣候的影響,紅樹林不僅成活率低,而且生長緩慢。
為消除城市建設對紅樹林保護區的影響,深圳市一直在努力。2010年,深圳市和福田區政府投資3億元,啟動了紅樹林修復工程,項目分兩期,逐步修復紅樹林生態濕地,整治水環境,修建科普基地等。
廣深沿江高速完工后,也將于2014年建設一片景觀林帶,寶安將結合景觀林帶,在外圍種植一些紅樹林進行補償。
“紅樹林不僅僅是景觀作用,更重要的是生態作用。”王勇軍說,紅樹林是深圳這座活力之城的“生態名片”,它不僅僅屬于深圳,更是國際候鳥的重要“加油站”,所以一定要保護好。他相信,這也是每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紅樹林的深圳市民的心愿。
馬上就評
想明白有那么費勁嗎?
深圳紅樹林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減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被人們認識到了,在當地也成立了深圳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現在起就加大保護力度,失望可以轉換為希望。
紅樹林對深圳有著特別的意義,不但可以防浪固堤,還是城市的“天然綠肺”和天然的污水處理廠、鳥類長途遷徙不可缺少的“中轉站”,更是深圳這座活力之城的“生態名片”,對于深圳的旅游與城市形象方面意義深遠。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深圳來說,保護好這片紅樹林,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最好實踐。因為,在未來,生態環境必然是衡量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區域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未來,生態環境必然是衡量區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桿,也是衡量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桿;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必然是人們爭相追逐的稀缺資源,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更是稀缺資源中的稀缺資源。當這一切還可以依靠現在的努力而保存下來時,我們何必要等到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保護好生態環境,真正落實這一理念,難,也不難。在修路的時候,在建設新的經濟開發園區的時候,在修水壩的時候,在填海造陸的時候,決策者多想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多想想將來會不會后悔,多念叨念叨“既知未來,何必現在”,科學決策,三思后行,這樣就不難。反之,如果決策者眼睛里只看得見GDP的光輝,那就難了,也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