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安慶段觀測到45頭江豚
2012年12月4日 來源:新安晚報
昨天(12月3日)下午,長江淡水豚考察隊進入了安徽境內,在安慶鳳凰碼頭停靠。考察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昨天他們在安慶段長江觀測到了45頭次江豚,是考察活動開始以來單日觀測到江豚數量最多的一天。明后天考察隊將考察安慶、銅陵、荻港、馬鞍山等附近長江段,然后進入南京。
驚喜
安慶段江豚數量“最多”
考察隊隊長王克雄告訴記者,考察隊昨天上午從江西湖口出發,下午到達安慶鳳凰碼頭,共行船129公里,這期間隊員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欣喜地看到一個或幾個熟悉的黑色背影。
“從武漢開始考察至今,一路上我們每個江段看到的江豚幾乎都比2006年考察時要少很多。但今天短短一百多公里江面我們觀測到45頭次江豚,平均不到三公里就能看到一頭次江豚。”王隊長對記者說,“而之前的兩段觀測,我們僅觀察到25頭次和27頭次,都只有今天的一半左右。今天是我們11月11 日考察活動開始以來單日觀測到江豚數量最多的一天。”
為什么安慶段長江的江豚數量有這么多?王隊長分析說:“安慶段長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基礎不錯,此外還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沙洲發育得好而且破壞少,沙洲附近是江豚很喜歡的活動地;二是這個江段的長江支流和岔道較多,這種環境也很適合江豚活動和捕食。”
揭秘
江豚的祖先長得像恐龍
昨天晚上,王克雄隊長和張新橋博士在安慶師范學院舉行了一場講座。王隊長在講座中描述了江豚不為人知的一面。
“大家印象中的江豚,就是一頭笑瞇瞇的、有點像海豚、有著流線型身段的水生物,但是你們可知道,幾干萬年前,江豚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長得挺像前肢靈活、后肢發達的恐龍。”王隊長說著在PPT中放出了圖片。“江豚的眼睛看起來笑瞇瞇的,但其實幾乎是個擺設,它們主要靠發送聲納定位。小江豚經過一年多的妊娠出世后,要跟著媽媽度過一年多的時間,先是三個月吃奶,之后既吃奶又吃小魚,半年以后才能完全吃魚。”
前景
安徽發展觀豚旅游有優勢
在昨天的講座中,有同學提問,“退漁觀豚”會不會導致漁民收入銳減?對此,王克雄隊長回答:“其實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惡化,現在長江段完全以打漁為生的漁民已經很少了,收入也低。而如果發展‘退漁觀豚’項目,讓漁民改行當長江導游,帶著游客去觀看江豚,其收入反而會增加,并且會形成退漁后生態越來越好、江豚越來越多、觀豚項目也越來越好做的良性循環,這一點在廣西已經實現了。”
王克雄隊長說,安徽境內的長江段其實在這方面很有優勢。一來是皖江段的江豚保護情況相對較好;二來“退漁觀豚”項目將和當地傳統旅游業結合起來,會在風景較好、江豚出沒較多的地方選擇觀測點,“安徽境內的風景名勝很多,比如安慶的小孤山。”
呼吁
發展大學生志愿者組織
保護江豚的方法非常多,考察隊正在試行一個新的方法,就是發動大學生志愿者。這次考察隊中就有數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其中兩名是安慶師范學院生命科學院的黃杰和任俊招。
據介紹,武漢好幾所大學都有江豚保護志愿者,其中有些人會定期到中科院水生所進行學習。中科院水生所希望將這個模式推廣開來,發動沿江地區大學生積極從事和江豚有關的志愿活動。“安徽有兩個江豚保護區,也有多所高校,今后我們會盡量在當地發展保護江豚的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希望大家積極參加,”張新橋博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