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法國《新觀察家》周刊分析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1、氣候何時開始發生變化?
氣候變化已經開始。90年代是歷史上天氣最炎熱的時期。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7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兩極浮冰的融化,再就是海水的熱膨脹。阿爾卑斯山的許多冰峰已經開始消融。2003年,歐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熱浪的襲擊,導致法國15000人死亡。這種情況仍將繼續:甚至會出現最悲觀的情景,從現在起的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平均氣溫升高不會低于1.4攝氏度。
2、氣候變化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哪些影響?
研究氣候變化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小組的科學家們對1990年以來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評估,他們對有關動物、植物、冰峰、海冰、湖泊及水流的2500篇文章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果是:在600種動物和植物中,有450多種可能因氣候變暖而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許多植物的生長期變長了;阿爾卑斯山的植物向山頂遷移;動物的死亡率增加了……對150處冰峰、海冰、淡水進行的研究表明,其中上百處地方的情況發生了改變,而且幾乎都是按預料的方向出現的,也就是說,冰正在消融。
3、是否有證據證明這種變化是因人類活動引起的?
10年前,人們還只是把氣候變化的風險作為問題提出來。但今天,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足以證明,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原因,而氣候變暖又是由于大氣中聚集了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按照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指標PPM計算,1萬年以來,其指數始終保持在約270左右,40萬年來其指數徘徊在200—280之間,可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這個指數猛增,達到了現在的360,而且這個指數還會增加。
4、氣候變暖的機制是什么?
氣候學家讓—馬克·讓科維希指出,1896年,瑞典化學家斯萬特·阿列紐斯就已經預言并認為,地球平均氣溫之所以升高是工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全球變暖的基本原理很像溫室。構成大氣層的各種氣體發揮的是如同玻璃罩子一樣的作用。地面被太陽烤熱,光線帶來的能量有30%被大氣層、云層和地表反射到太空;其余的則被空氣、大洋和地面吸收,轉變為熱能。受熱后的地面發出紅外線,紅外線的大部分被溫室氣體接收,將大氣重新加熱,大氣再把大部分熱能傳到地面。如果溫室氣體的數量增加,那么,溫室效應也會增加。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我們越早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它所造成的影響就會越小。
5、未來將如何變化?
為說明這個問題,科學家們設想了一系列情況,它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幾種不同的模式。法國氣象局的研究人員、環境經濟專家斯特凡納說:“可能有四大類情況出現:一、工業高速增長;二、全球化以及大量的技術轉讓;三、市場依全球區域而被分割;四、第三產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
人們根據上述這些情況來分析排出的溫室氣體的量,然后再以某種氣候模式來確定氣候變暖造成的影響。但與每種模式相關的結果也都包含著某種不確定性。總的來說,對氣候來說最糟糕的情況是第二種,最有利的情況是第三種。總之,從情況與模式這兩方面來看,到2100年,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在1.4—5.8攝氏度之間。實際上,主要是大陸氣候變暖,海洋溫度升高的速度很慢。這就說明,上述四種情況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相當小。科學家們估計,從現在起到2100年,海平面升高的幅度在8—88厘米之間。
6、暖流會停止流動嗎?
在北大西洋,淺層的熱水向北溯流而上,與此同時,大洋深處的冷水則向南流動:這就是“熱鹽環流”,正是它把熱傳送到北極,而環流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暖流。而氣候的變化可能會使暖流停止流動,導致北歐和北美氣候變冷,而不是變熱,這就是影片《后天》中的景象。現在沒有任何一種模式表明從現在起到2100年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
7、有沒有創造奇跡的解決辦法?
有:不要再燃燒一丁點兒化石燃料了!更實際一點就是,所有專家們都強調最重要的是控制消費和節約能源。僅在工業發達國家,人均能源的消費指數在1—3不等,這就表明,節約能源的余地是極大的。當然,我們還可以考慮保持適當的消費水平,同時用那些不會產生溫室效應的替代品來取代那些會造成污染的能源。這些替代辦法是:采用電動運輸、混合燃料汽車、氫動力汽車、太陽能汽車……再就是飛機的問題,它可是一個污染大戶,對于它的污染,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還幾乎沒有找到任何可替代的辦法。在任何情況下,僅僅用清潔能源來代替污染能源,但不減少能源的消耗,這樣的作法是很不夠的。因為,要想用一種無污染的能源系統取代污染大的能源系統,這項工作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8、是否可以采用核能?
在法國,選擇核能被認為是對付氣候變暖問題的一個辦法。我們可以考慮用核電站發出的電力來進行汽車運輸等等。實際上,這個想法是法國提出來的。它的目標就是把2050年以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四分之三。提出這個想法的人現在遇到了一個難題:使用核能會遇到如何處理核廢料的問題,還有資金和核擴散的問題。在2050年以前大量地發展核能似乎是不可能的。此外,現在還不能肯定用于核發電的原料————鈾和釷———儲量是否充足,還有價格的問題。實際上,根據各種非常實際的預測,核能只能解決一小部分溫室效應的問題。全球科學交流協會認為,采用核能只能使法國的溫室效應減少16%,使全球范圍內的溫室效應減少11%。
9、控制變暖是否阻礙經濟發展?
從目前所作的努力來看,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布萊爾的經濟顧問戴維·金寫道:“1990年—2000年間,英國經濟總量增長了30%以上,就業增長4.8%,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30%,而在此期間,所有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了12%。”戴維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減少氣體排放會不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貧困。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溫室效應,就必須控制消費,而這與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經濟增長的想法是對立的。是否要放棄環境政策?肯定不行,因為如果任其發展,將導致更嚴重的氣候變暖,這樣造成的費用開支就會對窮國產生影響,從長遠來看也會對富國產生影響。這個兩難的問題只能靠采用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的新技術來解決。概言之,任何環境政策都是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見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