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銳減致東方白鸛難以棲身
2012年12月10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稀有動物遭遇荼毒,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11月22日起,新京報聯合“讓候鳥飛”公益項目發出倡議書,同時組織成立“保護候鳥媒體聯盟”,呼吁中國境內候鳥遷徙廊道上的主流都市媒體,共同倡導全社會關注、保護候鳥。
截至11月底,“保護候鳥媒體聯盟”的數量已擴展到了55家,聯盟多個媒體對當地候鳥保護現狀和問題進行報道。
在中國,東方白鸛這種瀕臨滅絕的物種究竟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它們繁衍、棲息的環境,經歷著怎樣的變遷?近日,新京報記者分赴東北、環渤海、黃河三角洲、鄱陽湖等地,探訪東方白鸛的繁殖地、遷徙中停地、越冬地。
今日起,南方都市報將連續推出東方白鸛大型調查報道,從北至南,全面展現東方白鸛在繁殖地、棲息地、越冬地的生存現狀,以及它們遭遇的危機。
上世紀70年代初,分布在朝鮮、韓國的東方白鸛繁殖種群已經滅絕,而我國東北地區的東方白鸛,光繁殖數量就超過1000只;但是到上世紀90年代,吉林地區已難見東方白鸛繁殖,黑龍江全省的繁殖數量亦不足50只。一份調查報告里顯示的數據變化,足以呈現東方白鸛的瀕危。
繁殖遷徙之旅步步驚心
新京報記者調查得知,在東方白鸛繁殖地的東北,集中于上世紀80年代的墾沼造田、亂砍濫伐,致使東方白鶴的棲息地遭到極大破壞,加之亂捕濫獵,東方白鸛數量銳減。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今年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10年間,東方白鸛遷徙的“咽喉要道”——渤海灣沿線的關鍵區域的濱海濕地消失了59%,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濕地消失。
濕地是東方白鸛繁殖、中停的必要環境。但隨著人類開發活動的影響,濕地生態環境惡化,這是東方白鸛繁殖種群趨于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河三角洲是東方白鸛中停的重要“加油站”,在這里,自然保護區附近建起化工廠,圍墾和養殖加劇了濕地的破壞。受迫于全國遷徙路線艱難的現實,一部分東方白鸛甚至喪失遷徙習性,留在了當地。
在越冬地鄱陽湖,層層密布的天網、屢禁不止的盜獵,讓長途奔襲至此的東方白鸛步步驚心……
在這條候鳥的遷徙之路上,亦可見到很多努力。黑龍江、吉林等地的科研工作者已對東方白鸛進行人工招引,并初見成效;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已經決定建設瞭望塔;山東東營保護區內,由于保護得當,東方白鸛在當地繁殖數量上升;而在鄱陽湖,當地政府部門的打擊行動一直未曾停止……
呼吁濕地保護立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和棲息地,是沿途22個國家共有的自然遺產。
報告說,必須采取許多措施來長久保護這些資源。除非做到本區域高速經濟發展與充分的環境保護取得平衡,否則經濟成果是短命的,極有價值的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會毀滅經濟成就,代價高昂的生態災難將會頻繁發生。
同時,對現有的東方白鸛資源及其生境要減少人為破壞,盡可能地維持改善現狀;在必須對這些地區進行開發時,一定要留出適宜的生境,主要是沼澤濕地、水域面積及筑巢喬木以供東方白鸛生存。充分利用尚未開發的沼澤地,及早地規劃出沼澤鳥類自然保護區。
然而,在中國,目前仍沒有一部全國統一的保護濕地的法律,這使得候鳥棲息地保護成為紙上談兵。
東方白鸛
特征: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大型涉禽。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余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
食物: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小型嚙齒類、蛇、蜥蜴、軟體動物、蝸牛、節肢動物、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和昆蟲幼蟲等。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球數量已約2500只。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習性: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
繁殖:繁殖期為4至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達我國東北繁殖地,主要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棲息和活動遠離居民點,高處筑巢,每窩產卵3至5枚。
遷徙: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在我國繁殖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三江平原、興凱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等。
遷徙地:遼寧省沈陽、大連、營口,天津和山東長島、東營等地。
越冬地:江西鄱陽湖、安徽升金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