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的省份存在生態赤字
2012年12月19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如果從銀行賬戶中取錢的速率總是高于這些錢生息的速率,賬戶就會虧空。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
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
眼下,我國80%的省份生態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云南和海南是生態盈余的。
16日,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從生態產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供給的角度看,也是存在“赤字”的,生態產品為人們提供的服務能力遠遠不夠。
中國生態足跡全球最大
自然保護立法研究組總協調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解焱說,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當中的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受到威脅的比例達到40%;蘭花類1000多個種,實際上受到威脅的達到70%,甚至是80%;魚類資源也處于嚴重衰退的狀況。
生態赤字,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邊的環境惡化了。
夏光舉例說,在清潔水源產品方面,全國部分地表水水質污染較重,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2011年,在國家水系監測的469個國控斷面中,劣V類水質占比達到13.7%,基本喪失水體功能,50%以上的湖泊(水庫)出現了富營養化。水體納污大大超過環境承載力。部分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受到威脅。全國七大水系近20%的監測斷面水體污染非常嚴重。
在空氣質量方面,2011年,在32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超標城市比例為11%。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發布的全球空氣污染調查報告中,污染程度由輕到重,北京在調查的全球1100個城市中排在第1035位。
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一直在超負荷地使用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從全球來看,人類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資源需要地球用一年半的時間再生,也就是說人類在消耗著1.5個地球。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活與生產模式,到2030年,即便兩個地球也不足以支持人類的需求。
生態足跡通過計算人類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和吸納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由于人口數量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是全球各國中最大的。
城鎮化加重生態壓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城鎮化正在給中國的生態足跡帶來很大影響。
由于城鎮化往往伴隨著收入提高帶來的消費規模擴大與消費模式改變,中國大陸各省城鎮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尤其是碳足跡,普遍高于當地農村地區的水平,城鄉生態足跡差距平均在兩倍左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的調研顯示,在生態足跡中,增長最快的是碳足跡。2008年,碳足跡占中國生態足跡的54%,這與全球及大部分國家的情形是類似的。
在生態赤字省份中,約3/4省份的生態赤字屬于碳足跡吸收用地赤字類型,即這類區域的生物承載力大于區域生物質生態足跡,是生物質承載力盈余的,但盈余幅度不能滿足區域碳吸收用地的生態需求。另外1/4生態赤字省份在生物質生產與碳排放吸收的生態需求上都是赤字的。
據介紹,2009年,我國約一半的生物承載力集中在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云南、黑龍江、河北、湖南與江蘇。山東、河南與江蘇豐富的生物承載力主要惠益于生態系統的可更新能力,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產生的生物承載力高,內蒙古豐富的生物承載力則主要得益于豐富的生態系統面積。
而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海南、山西、寧夏、青海的生物承載力在全國居于末位,這些省份的生物承載力合計不及山東一省的生物承載力。
16日,在北京市社科院舉辦的“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說,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迅速改變了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資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結構,對世界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在50%左右。到2020年將提高到55%~60%,到2050年將達到70%~75%。李迅擔心,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生態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李迅提供的測算數據顯示,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將新增城市用水17億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萬噸標準煤,新增建設用地1004平方公里,新增鋼材、水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達6億噸。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產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理解,尚未進行市場化,這是導致生態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主任溫武瑞說。
我國每年的工農業產值可以用價值計算,那么,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和產品也是有價的嗎?答案是肯定的。
環保部、中科院此前組織專家進行的研究顯示,全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價值為9170億元/年,其中來自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牧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的價值分別為1410億元、1030億元、109億元、981億元和1390億元。
建立生態文明衡量指標
“中國正面臨著社會經濟格局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今天我們對于消費、生產、投資貿易,以及自然資本的決策和選擇將會深刻地影響到未來。”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領跑世界革新全球項目總監李琳說。
如何由生態赤字變成生態盈余?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專家們建議,我國除轉變消費模式,選擇綠色消費,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外,更應該引導資金流向,促進綠色投融資,利用資金杠桿支持自然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
具體建議包括政府通過財稅杠桿,比如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給予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逐步取消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行業的補貼,引導資金投向更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比如可再生能源應用、供應行業。
與此同時,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資金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銀監會于2012年2月發布的《綠色信貸指引》的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授信時考慮環境與社會風險,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制定行業貸款指南,建立相關的考核和獎懲辦法,加強對新能源、能效及有利于資源高效利用的項目或企業的貸款,限制并減少對“兩高一剩”項目或企業的貸款,同時建立評價體系。
上述機構還建議,在衡量地方政府績效時,突破GDP的約束,將社會發展指標、環境可持續性與經濟發展指標融為一體指標,建立一套衡量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進程的指標體系。將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之間的關系作為衡量生態文明的指標之一。
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煥介紹,資源環境可持續要求將人類的生態足跡納入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避免出現生態赤字。綠色經濟轉型是一種長期行為,因此,在考察綠色經濟發展時,不能僅僅看現狀,更要通過對目前的投入和措施的考察來看它們對未來的影響。
張煥介紹,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個直轄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指標非常靠前,而在資源環境可持續方面較為落后。測算結果顯示,高人均GDP地區單位面積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是低人均GDP地區的約3.7倍、4.1倍和2.8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省級區域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都存在短板,提高綠色經濟水平的空間很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建議,改變現有排污費體系,逐漸將排污費體系引向環境稅(包括環境保護稅、污染排放稅、碳稅等)方向,建立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稅收體系,使“綠色稅收”成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財稅制度保障和改變生態赤字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