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污染拉響藍色警報
2012年12月20日 來源:臺州晚報
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臺州,海域面積達6910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600多公里,規劃港口岸線長156.48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港口的岸線長達91公里。
可以說,臺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隨著浙江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臺州市海洋經濟迎來了一個更新更快的發展時期。
但是,由于人口不斷增加,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近年來海洋污染和對海洋生物的保護問題越來越突出:2006年,渤海油輪事故疊加海上油田盜油的渤海特大溢油事故發生;2010年7月,大連新港重大溢油事故更是溢油量超萬噸,創下中國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盡管海洋有著世界上最強的自我凈化功能,但這片深藍能否抵擋得住人類無休止的侵蝕?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我們的海洋生態環境?
上周六,臺州晚報與市科協聯合舉辦的臺州科普大講堂在市圖書館報告廳舉行,集美大學教授、中國生態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閻希柱做了《整治陸源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的講座。
“有效控制海洋污染亟待立法。”閻希柱說。
海洋污染根源在陸上
天空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氣體,飄灑著腐蝕一切的酸雨,席卷著萬里沙塵;海水在入侵,森林在縮減,淡水在枯竭,礦產在耗盡,垃圾在圍困,物種在滅絕;海洋正在變成沒有漁汛的“空海”和五毒俱全的“死海”。
這不是電影里的場景,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有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部分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依然十分嚴重,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為4.4萬平方公里,高于“十一五”期間3.2萬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嚴重污染區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主要超標物質仍然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閻希柱說,海水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超標導致近岸局部海域富營養化,全國約2.2萬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體呈重度富營養化狀態。
污染在海上,根子在陸上。其中,海水遭受污染物的來源為:陸上的污染,如人類生活、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料,經由溝渠、河川注入海洋;船舶在海洋中行駛時,油料泄漏、污水傾倒至海洋造成污染等。
閻希柱說,經濟的發展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壓力,因為大面積的住宅建設、森林的破壞、水利電力工程、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牲畜養殖等直接影響到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和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安全和生存質量構成嚴峻的挑戰。
日益稀少的“處女”海
在我們的腦海里,大海是那樣的蔚藍、寬廣,銀白的沙灘、婆娑的椰樹、清涼的海風。且地球上還有很多海洋是人類從未或者極少造訪過的。
事實上,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所影響。四年前,由美國科學家繪制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顯示,除南極、北極附近少量水域,幾乎已沒有哪處海洋談得上“清潔”。
閻希柱介紹,較之于地面污染,海洋污染更有著自身“先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污染源廣、持續性強、擴散范圍廣和防治難、危害大這幾個方面。
打個比方,我們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物,也會通過江河流到海里或通過大氣擴散和雨雪等降水過程,最終匯入海洋。“目前全世界有近8萬艘遠洋商船,總噸位達5億噸,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機艙污水每年可達百萬噸以上。”閻希柱說,通過江河徑流入海含有各種污染物的污水量更是大得驚人。
此外,海洋也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像大氣和江河,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就能使污染得以減輕,甚至消除。
同時,海洋又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出現的污染,往往會擴散到周邊海域,甚至擴大到鄰近大洋,有的后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
“海洋污染有很長的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較大。”閻希柱介紹,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干凈。據了解,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直接由汞這種重金屬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公害病,通過幾十年的治理,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消除其影響。
“污染易、治理難”,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赤潮多發區集中東海海域
這些年,赤潮漸漸進入市民的視野。也許,很多市民還記得,今年5月,山東日照附近發生大面積赤潮,離岸最近僅有19公里。
什么是赤潮?赤潮,又被成為“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因為原生動物或者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尤其是伴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的迅猛發展,人為造成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劇,使得赤潮災害日益加重。
有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赤潮每兩年一次;80年代,赤潮每年4次;90年代后每年30次左右。
到了2000年,我國海域共記錄到赤潮28起。2001年,全國海域共發現赤潮77次,累計面積達15000多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49次。2006年,全年共發現赤潮93次,赤潮累計發生面積約19840平方公里。
“去年,我國的海洋赤潮災害也有所減輕,全海域共發現赤潮55次,累計面積6076平方公里,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為近5年來最低。”閻希柱指出,赤潮多發區仍主要集中于東海海域,綠潮仍主要集中在黃海海域。
同時,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色、綠色、黃色、棕色等。赤潮發生后,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大量殺死海水中的生物,并釋放有毒氣體和毒素,嚴重危害海洋環境,破壞漁業和水產資源,甚至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閻希柱說,要減少赤潮災害,我們要減少污水的排放,因為大量的工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水域富營養化程度增大。
渤海灣之痛敲響警鐘
“瀨戶內海、東京灣、黑海等留給世人的教訓,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發展道路。”閻希柱說,可實際上,類似的情形也在我們身邊發生。
在五里河入???,7000多畝灘涂已成為無生物的“死灘”;錦州灣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渤海污染最嚴重的海域,每年接納的工業污水有3000多萬噸?,F有7平方公里海域生物滅絕,成為“海洋荒漠”;有監測人員曾經把活的海貝放入受重度污染的大連灣海水中,一個多小時之后,海貝全部死亡……
1998年,國家海洋局在渤海進行為期22天的聯合執法后宣布:隨意排污、盲目建設,正使渤海生態持續惡化。長此以往,渤海將很快變成“死海”。
據了解,自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每年通過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的各種污水近28億噸(不含黃河、海河等40余條河流攜帶的各類廢渣廢水)。由于渤海是個半封閉式的淺海、內海,水體交換能力極差,約200年左右才能完全交換一次,近半世紀以來排入的廢水廢渣仍不斷積累。粗略估算一下,目前渤海所容納的廢水應該有1000億噸左右。
“渤海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納的廢渣量至少在7100噸以上,約為黑海污染程度的350倍。”閻希柱說,這個數字很是驚人,盡管法律明確規定了涉海各部門的職權范圍,環保、海洋、海事、漁政等部門共同參與渤海的污染治理,但“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互相扯皮的現象隨之產生。
有效控制海洋污染亟待立法
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我們的海洋生態環境?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閻希柱認為,目前的法規條例中,都是針對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對于間接排污例如河流攜帶污染物入海并未作出規定。
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堅持原油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首要因素,其實更多的污染則來自于從岸上拋棄入海的肥料和化工泄漏物等化學廢品。
雖然對于數量龐大的海洋垃圾人類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減少工業、生活垃圾向海洋傾倒,是目前避免海洋污染最有效的方法。
同時,要有針對地制定法律法規,解決特殊問題。比如,污染嚴重的渤海問題,也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文件。
“在有關海洋環境保護的立法中,應明確規定和落實公民的海洋環境參與權,并制定公眾環境參與的法律制度。”閻希柱認為,對海洋環境的治理最根本的是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再者,可以大幅度提高海洋環境風險基金和風險保險金的征收。中國幾乎所有近海海域的修復能力實際上都不強,對于那些非生態保護區,污染程度更深、海水質量更差的海域而言,人為修復更是猶如天方夜譚。因為不僅技術跟不上,成本也是個很大的問題。目前,中國還是以經濟損失為標準來衡量海洋污染賠償。這意味著,海洋的生態價值并未包括在其中,這使得海洋生態損害賠償一直困難重重,為污染長期埋單的最終還是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