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題為:國家應建立飲用水安全和流域保護應急事件處理專家組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胺苯車間發生爆炸事故,該事故導致松花江水系遭受有機物苯和硝基苯污染,吉林省松原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因故相繼停水。這個事件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和總結的問題,跨行業、多學科的專家系統的建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1、存在的問題
本次哈爾濱停水事件盡管得到了快速的解決,但是其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值得思考和總結。
(1)事故反應不敏感,拖延時間長
2005年11月13日發生爆炸事故,哈爾濱市18號、19號才了解到有可能有污染發生,并采取行動進行調查。中央有關部委是21號夜得到的正式匯報,國務院辦公廳22號上午開會討論此事。23號,各部門開始組建專家組,討論并相繼趕到哈爾濱處理停水事件。
這么長的時間跨度,沒有作出提前判斷同沒有建立起一支責任明確的跨學科的應急專家組有很大的關系。
(2)方案決策不夠堅決和迅速
在處理恢復供水的方案時,不僅有哈爾濱供排水集團的專家,還有建設部的專家等,這些專家之間意見和看法存在分歧,沒有一個帶有權威性的、并受命帶有最高決策權的專家組,使得決策不夠堅決、動作不夠迅速。
(3)部門之間缺乏應急協調機制
處理和參與供水恢復問題處理的部門有建設部門、衛生部門、環保部門等不同的部門,常常因為相互之間的制約和責任不明確,使事情客觀復雜化或人為復雜化。
(4)專家組成不夠成熟和精練
在處理供水恢復問題中,供水的專家不足、很多都是污水處理領域的專家,尤其缺乏具有實際操作和專業經驗的供水專家。另外,缺乏跨行業的專家,如本次事件中缺乏化工領域的專家,缺乏供氣領域、流域污染控制的專家。
(5)媒體發布信息不準確
本次事件,媒體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信息并發布,但是這些信息和數據的發布源不夠權威,使公眾得到了不夠準確的數據。比如,河流污染情況的發布等。
(6)缺乏技術和行政雙重身份的專家
技術專家的方案如果能夠很快的得到重視和執行的話,那么事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解決。在本次的事件中,有建設部城建司的副司長張悅,張司長是教授級高工,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了雙重的身份和作用。但是,像這樣的專家還是不多。
2、專家組的作用和功能
專家小組的建立能夠起到如下的作用:
(1)建立重大事件的預警機制
制定水質事故和水處理系統事故預案,根據各個流域、飲用水源地工廠的種類和分布、農業布局、人口布局、城市等相關情況,作出脆弱性評價。
(2)建立應急事故處理措施
專家們根據水系統存在的問題,編制有關技術導則或手冊;
建立水源地、流域的水質預警系統;
制定和實施應急人員的培訓和保障;
制定各個部門之間協調機制;
制定應急事件處理的行政和技術決策機制;
制定媒體信息發布機制。
(3)事故影響的評估
事故發生后,專家組要對事故對發生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作出綜合性分析和評價。
針對以上情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跨行業、多學科飲用水安全和流域保護應急事件處理專家組。在發生和處理突發事故時,行動更加迅速、方案更加合理,把風險或損失降到最低。
(中國水網 李建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