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云南生態文明建設
2012年12月29日 來源:云南網
“云南應該大力發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如果在云南17000多的高等植物中開發出1%的類似石斛的高價值物種,那么以生物多樣性經濟支撐云南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在12月28日舉行的“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與促進會議”上,云南省林科院院長楊宇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當日的會議上,專家學者、分管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交流保護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新云南的意見和經驗。
學者觀點
楊宇明:要實現云南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
云南省林科院院長楊宇明認為,云南既要承擔起為國家和全球的保護責任,在不斷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又要加快區域的經濟發展,改變貧困落后的現狀。因此,云南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現在,云南正在從封閉的內陸邊遠山區,轉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這將為云南帶來十分重大的格局改變和發展機會。楊宇明建議,應該利用優質的生態環境和多樣性的生物資源吸引國內外的投資力量,以綠色經濟的發展方式將這些環境資源優勢和各要素流整合起來,搭建云南與東盟經濟圈和南亞國家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合作框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用區位、生態與資源優勢,推動云南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同步發展。
“我們可以爭取國家的生態補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補償,用國家的資金承擔起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戰略核心資源的責任;依托優質資源,開發有競爭力的生物產品;發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如果在云南17000多的高等植物中開發出1%的類似石斛的高價值物種,那么以生物多樣性經濟支撐云南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是一句空話。”談到具體做法,楊宇明信心滿滿。
鄭曉云:云南必須制定實施干旱長期治理和環境修復的工程
云南省社科院院長助理鄭曉云認為,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沒有得到切實貫徹,云南已經面臨著森林、土地、水資源減少等問題,尤其是2009年以來遭受到連續4年的干旱,使水資源和水環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壞,生態資源的存量已經大大減少。
為此,鄭曉云說,云南必須要制定實施干旱長期治理和環境修復的工程,要結合當前的災害形式和風險建立減災防災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年美麗家園建設,讓云南人民切身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好處。
政府經驗
西雙版納:對率先完成國家級生態縣命名給予百萬獎勵
西雙版納州政府副秘書長罕華興介紹,為保護生態環境,西雙版納建立了嚴格的保護責任制:建立生態創建激勵機制,對率先完成國家級生態縣(市)命名的,給予100萬元獎勵;對完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命名的,給予10萬元獎勵;對完成省級生態鄉(鎮)命名的,給予3萬元獎勵。嚴格產業和項目建設環境準入,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準上馬,在建項目環保設施未經驗收合格的,一律不準投產,已建項目經過限期治理仍未達標的,一律關閉。
同時,西雙版納緊緊圍繞“橋頭堡”建設中關于構建西南綠色生態屏障的要求,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生態保護合作,建立跨境聯合保護生態區,從2009年開始,先后與老撾南塔省、豐沙里省、磨丁開發區建立了285萬畝的森林聯合保護區域;在老撾北部5省建立了5個中老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園,支持老撾北部5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生物產業,并鼓勵州內企業積極“走出去”與老撾合作發展,目前已有30家企業在老撾建立了82萬畝的生物產業基地。
騰沖縣:堅決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
在保山市騰沖縣,政府嚴格環境保護準入制度,提高環境保護準入“門檻”,堅決執行環保“一票否決”。“我們先后勸退、調整或中止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環保措施不完善、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的招商引資項目,淘汰了一批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形成了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良好格局。”騰沖縣縣長楊正曉介紹。
騰沖還圍繞“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思路,規范企業統一入住園區;積極推進旅游產業發展體制轉型和機制創新,引入龍頭企業整合旅游資源,打造精品生態旅游景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