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大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有漢唐名關陽關、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又稱魔鬼城)等一大批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享譽世界的旅游勝地。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48%。 地下水嚴重超采 黨河、疏勒河斷流 敦煌區域內地表水主要是發源于祁連山冰川黨河,年平均徑流量為2.98億立方米。另外,發源于祁連山西段托來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間、最終流入哈拉湖的疏勒河是涵養敦煌北部大面積植被的重要地表水資源。由于黨河上游阿克塞縣實施“引黨濟紅”工程分水500萬立方米,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萬立方米,以及人口和耕地面積的急劇增加,造成黨河斷流。安西縣雙塔水庫、玉門市昌馬水庫的建成使用,又造成疏勒河斷流。 根據甘肅省水文地質二隊勘察測量,敦煌境內地下水黨河綠洲儲量為193億立方米,其它均衡分布在周邊地區。近年來,隨著黨河、疏勒河下游的相繼斷流,以及黨河渠系水利用率不斷提高,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嚴重不足。1998年與建國初期相比,地下水凈補給量減少了1.5億立方米。目前敦煌市每年開采地下水量達4100萬立方米,其中用于農業灌溉2400萬立方米,工業生產、人畜飲水1700萬立方米。地表水相繼斷流、地下水超量開采,對敦煌生態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 天然林面積銳減 草場退化嚴重 據敦煌市林業部門統計,建國初期,敦煌東、西、北湖及南山一帶有天然林219萬畝,其中胡楊林44萬畝,是敦煌綠洲的“綠色屏障”。到目前,全市天然林僅存130多萬畝,減少了40%,胡楊林僅存14.4萬畝,減少了67%。“綠色屏障”的銳減對敦煌綠洲的存在構成了巨大威脅。濕地現存270萬畝,面積減少了28%,平均每年減少2萬畝;綠洲區內的1萬余畝咸水湖和1000余畝淡水湖80%已不復存在。 草場退化嚴重、土地沙化持續是敦煌生態環境惡化的又一特征。根據1965年甘肅省草原隊調查,當時敦煌可利用的草場總面積有576萬畝,總載畜量12萬羊單位,而現在全市可利用草場只有135萬畝,減少了77%;載畜量5萬羊單位,減少了57%,現存的草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沙化和鹽漬化現象。由于森林植被減少,濕地萎縮,湖澤消失,全市現有50余萬畝土地出現沙化。 地下水位下降 沙漠向綠洲逼進 上世紀60年代以前,敦煌局部農區大部分淺灘低洼隨處可見泉眼露頭和面積大小不等的積水地,東湖、西湖積水區連片,葦蕩連綿,如今這一景象已不復存在。據觀測,1975至1978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18米,1979至1984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3米,1985至1991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2米,1992至2001年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米,地下水位累計下降10.77米。 由于水位下降、生態惡化,敦煌綠洲面臨沙漠化的嚴重威脅。自1994年以來,敦煌綠洲區外圍沙化面積增加了20萬畝,平均每年增加近2萬畝,沙漠向綠洲逼進了3至4米。 月牙泉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水域面積22畝,最大水深7.5米,而到1998年水域面積僅存6畝,平均水深不足1米。經1998年淘泉清淤和近年回灌治理,目前水域面積也只有8.5畝,平均水深僅1.1米;敦煌生態的惡化,也直接危害莫高窟文物的保護。專家介紹,缺水導致的沙漠化加劇了莫高窟等文物保護的大難題。在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了起甲、空鼓、變色、酥堿、脫落等病害,這都與風沙有一定的關系。
《市場報》 (2006-06-05 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