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尋狗微博的“娛樂至死”
2013年02月20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條尋狗的微博,一天之內被轉發三十多萬次、評論近五萬條,這并非因為公眾的善心突然被小狗和主人 激發了,而是這名家居行業資深評論員“家居曹老師”,為他那只小松獅犬開出了“天價”酬謝——在很多人“一房難求”的背景下,“懸賞”的當前價值56萬元 (拆遷價過百萬元)的房子引發了群體性狂歡,網友紛紛叫囂“不上班了,找狗去”、“不上學了,找狗去”,甚至有好事者開始挖掘尋狗者的背景……
類似上述這樣惡搞、極品吐槽等善于挑戰視覺、心理刺激的新聞,的確往往容易成為微博及論壇的熱門話題,“作家崔成浩”和“平壤崔小姐”等類似微博“大V”, 也讓人“隨時受不了”,甚至引領微博話語潮流。然而經媒體報道,掌控這些“朝味微博”的人竟是深圳媒體人,并非來自鴨綠江對岸的什么“勞動畫報”。當人們 沉浸于各種“8”、“吐”時,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卻眼巴巴地看著各種刷屏之后的沉帖。更嚴重的是,這種無意識的群體狂歡最后往往陷入“娛樂至死”的深淵。
《娛樂至死》一書中,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全面剖析和批判了電視傳媒所主導的文化。波茲曼指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 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在筆者看來,網絡時代尤其是微博之后的社交媒體時代, “娛樂至死”的傾 向將加劇。
波茲曼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把文化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舞臺。第一種 暫且不論,第二種我們曾經或正在體驗,卻從來沒有發現我們陷落得如此迅速、徹底。電視的負面影響泛濫開來后,兒童不再需要長期的識字訓練就能與成年人一起 分享信息,童年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經模糊不清,而網絡時代,手機媒體的泛濫,更是加劇了“童年的消逝”。現在,許多孩子已經學會成年人的游戲規則。 當公眾面對一個個滿臉稚氣而行為習慣、話語方式卻與成人無異的孩子時,內心不知作何想。
“童年的消逝”也意味著“成年的消逝”,各種公眾話語都以過度娛樂化的方式出現,人們習慣于迅速瀏覽資訊和信息,沉浸在各種毫無營養的話題中而無法自拔,逐漸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慣性。如此,文化的 生命力不復存在,一切將變得非常可怕。娛樂逐漸成為網絡媒體的一般表達方式,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新聞制造者、媒介提供商、訊息閱讀者紛紛成為娛樂的 附庸,在笑聲、罵聲中我們的頭腦被狠狠地沖刷,最終“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背后,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卻在網絡世界 得到大肆展示,甚至被擴大。信任缺失,隔閡加深,跟陌生人說話容易,與朋友交心卻難;人們越來越少地認真思考,而是習慣于快速閱讀、判斷;不再心平氣和地 討論,而是一語不合就轉變成罵戰;標簽滿天飛,流水線般地造神。
網絡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安享各種便利的同時,卻很少 能停下來思考其弊病,而娛樂恰似“溫水煮青蛙”,它讓智者麻木、慧者愚鈍、靜者狂躁、狂者極端,卻無法為我們提供一個安靜、寧謐的角落,細細地思考人生, 因此,無論如何發展,有溫度少人性的網絡都無法替代散發墨香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