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積極應對“中國環境威脅論”
2006-06-05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要,對世界格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國家、學者和政客從“恐懼”、“嫉恨”、“擔憂”、“遏制”等不同角度,炮制了“中國威脅論”,給中國和平發展增添了巨大障礙。“中國環境威脅論”是“中國威脅論”在環境領域的具體體現。由于環境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礎性物質資源,也是國家綜合實力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倍受各國關注。因此,“中國環境威脅論”的鼓惑性和危害性甚至超過“中國軍事威脅論”,不能掉以輕心,駁斥和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成為中國有關部門和學者重要任務之一,必須積極應對。

    1、“中國環境威脅論” 簡要回顧
    “中國環境威脅論”是伴隨“中國威脅論”逐步顯現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最大競爭對手蘇聯突然解體了,美國頓時失去了“敵人”,而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和一些周邊國家的警惕,他們認為中國的崛起將改變世界地緣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國將成為潛在的世界“新霸主”,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威脅其固有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中國逐步被看作威脅其利益的國家,“中國威脅論”逐步成型并不斷被強化。盡管“911”事件發生后中國盡力配合美國的反恐,努力樹立中國和平崛起、和平發展以及中國的發展是對世界的貢獻而不是威脅的形象,但“中國威脅論”論調時常彈起,且以不同的形式現身,在不同情境下出現了多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具體在環境領域就是“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障礙之一。
1994年9月,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美國《世界觀察》上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醒世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水資源日益嚴重短缺,工業化進程大量侵蝕破壞農田,同時每年新增加大量人口,中國為了養活10多億的人口,可能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引起世界糧價的上漲,對世界的糧食供應產生巨大的影響。布朗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隨著經濟的不穩定,其對安全的威脅遠比軍事入侵大得多”。布朗報告引起西方輿論界高度關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紛紛報道,部分報刊還發表了評論。
盡管布朗報告沒有明確地提出“中國環境威脅論”,但其論述糧食生產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水資源、土地、能源、大氣等問題與環境密切相關, 其實質是一種不言明的“中國環境威脅論”。布朗報告曾明確指出,“(中國)大量燒煤使空氣污染和酸雨日益嚴重,其結果不僅使中國減少了糧食產量、降低了森林的生產率,而且其危害已波及到日本和韓國。” 
    繼布朗發表報告不久,美國世界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馬丁·沃克提出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的遏制對策,包括“污染遏制”、“能源遏制”、“生活方式遏制”、“飲食遏制”、“貿易遏制”等等,其“遏制”策略的特點不是冷戰時期采取的軍事和外交遏制,而是包括與環境有密切相關的“污染遏制”等非傳統的遏制方式。值得特別提出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會見江澤民時說,“美國認為中國對美國最大的威脅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環境問題上”。這是美國高層最為直接的“中國環境威脅論”,而且是在兩個國家元首會面時提出的,足見“中國環境威脅論”根深蒂固。
    最近一起“中國環境威脅論”聲音源起于2006年4月12日英國《金融時報》的《美國指責中國“出口”空氣污染物》報道,報道稱美國環保署署長史蒂芬·約翰遜透露“中國在向遠至美國等地排放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其中包括燃煤電站所排放的汞物質”,“這是(中國污染)對美國最為直接的影響”。約翰遜糾正并駁斥了《金融時報》的報道,他說:“很不幸的是他們錯誤地引用了我的話,而且沒把我的話放在整個語言環境里,而是錯誤地孤立起來。”雖然《金融時報》錯誤報道戲劇般地被澄清了,但“中國環境威脅論”陰魂在世界范圍內依然沒有被完全消除,他們還會在不同時段、以不同的形式顯現。 

    2、對“中國環境威脅論”所采取的對策
    面對“中國環境威脅論”,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和諧的外部環境。作者認為,應對“中國環境威脅論”,至少應該主動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1)集中精力治理中國環境問題,從源頭上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
    毋庸置疑,中國的環境問題是比較嚴重的,不僅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確實不同程度地影響進一步提高中國國家的綜合實力。根據中國環境公報,我國的水環境不容樂觀,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1.8%、30.3%和27.9%,除珠江、長江水質較好外,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海河水質均較差;大氣方面,2004年監測的342個城市中,空氣質量為三級以上的城市210個,占監測城市的61.4%,華中酸雨區酸雨城市占58.3%,酸雨頻率大于80%的城市達21.4%;海洋環境方面,全國近岸海域監測的246個站位中,四類、劣四類海水占35.0%,全海域共發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4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16次,接近或超過500平方公里的赤潮10次。水土流失方面,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1%,水土流失分布廣,不僅發生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也普遍存在。
    面對中國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下大決心治理好,否則,無力用事實來駁斥“中國環境威脅論”。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很特別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并且逐步取得一定的進展。中國治理環境的決心和實效,為從源頭上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環境治理取得良好進展,“中國環境威脅論”的聲音會不斷弱化,直至會銷聲匿跡!

    (2)進一步積極開展國際環境外交,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在合作中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
    自從中國1972年正式登上現代國際環境外交舞臺以來,中國在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方面始終發揮積極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的環境外交遵循的主要原則包括:堅持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發達國家是造成當代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者;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要注意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建立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國際經濟秩序,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在處理全球環境問題中的作用;中國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全球環境問題的挑戰;堅持維護國家的環境權、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等。開展國際環境外交,不僅有利于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為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而且能從國外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進我國的環境保護。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環境外交,2002年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與國際環境外交4次,2003年是6次,2004年是8次,2005年達到12次。2002~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領導出訪與出席國際會議53次,安排和接待國外部級以上代表團103次。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盡管我國的環境外交取得了積極成效,加強了國際交流,增進了相互了解,但與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還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積極拓展國際環境外交的領域和空間,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世界認識中國,在認知中加強國際合作,在合作與交流中逐步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3)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制定和簽約,并切實認真履行簽約的承諾,用負責任的大國實際行動駁斥“中國環境威脅論”
    國際環境公約是解決世界性環境問題國際性的法律文件。為了更好地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我們需要積極地參與國際公約制訂,在制訂“游戲規則”的時候,維護中國的環境權益,發揮中國環境大國的作用。同時,對于已經簽署的國際環境公約,積極履行,樹立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截止到2005年7月,我國已經締約或簽署國際環境公約達50項。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多邊環境合作與國際公約談判,僅“十五”期間,我國參與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維也納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鹿特丹公約》、《核安全公約》、《巴塞爾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生物安全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等環境公約談判,對于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環境權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無論是簽署國際環境公約還是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最終需要通過認真履行已經簽署的國際環境公約才能樹立完美的國家形象,才能建立起誠信的政府。我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整體是好的,有的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負責任的大國實際行動是對“中國環境威脅論”強有力的駁斥。

    (4)認真研究國際社會對我國環境造成的損害,從責任的視角回應“中國環境威脅論”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的環境問題與“世界工廠”建立了更加密切的關系。“世界工廠”生產產品無疑要占用或者消耗中國的資源,使本來就很緊缺的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緊張,同時對中國的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出現了環境污染留地方,財富流出富“資本家”的局面。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一些法律的漏洞和單獨追求經濟利益動機等原因,一些發達國家將污染環境或者損害環境的產品轉移到中國生產,對中國的環境造成不同程度地損害(詳見水資源環境網,http://www.jwater.cn),如日本對國內森林資源采取嚴格的保護制度,卻從中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滿足其國內市場上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國森林資源損害。目前,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傾倒垃圾的“垃圾場”行為一直持續發生,給中國環境帶來污染,損害不容忽視。2003年中國塑料垃圾、廢鐵、廢紙的進口量分別是1990年的125倍、50倍和21倍。2005年1月,中國從西班牙進口的果汁紙包裝集裝箱中就發現了5.5萬只以上的蒼蠅,幾乎與此同時,又在從美國進口的廢紙里殘留的咖啡中,發現了橡皮蟲幼蟲。
    國際社會對中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深遠的,上面所列事實只是一部分。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國際社會對中國環境的影響,不僅是從定性的角度來認識,更重要的是從定量的角度進行認真分析,然后將研究成果公布給國際社會,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環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國際社會造成的,這不僅有利于我們制訂國家環境政策和貿易政策,而且有利于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

    (5)探討我國對世界環境貢獻,用“中國環境貢獻論”批駁“中國環境威脅論”
    作為世界組成的一部分,中國的資源開發利用對世界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是必然的,中國不是世界環境的破壞者,而是對世界環境有著積極貢獻的國家,理應得到世界的贊許和尊重。目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發達國家,消耗全世界已探明儲量50%的礦產資源,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的62%,鋁、粗鋼和銅占50%以上,而中國人口占世界20%以上,總資源消費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石油產量占世界第五位,能源總自給率90%以上,遠高于美國和日本,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約為美國的1/15、日本的1/10。世界環境問題發達國家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為世界環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們對世界環境所做出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相對較低的資源消耗上,還表現在其他眾多方面,法新社曾發表消息認為中國對世界環境的貢獻很大,包括中國在太陽能開發利用上科技領先,通過太陽能利用技術,已為3500萬棟建筑物提供熱水,同時中國在高效節能燈方面也成為世界上的佼佼者,中國最近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為人們利用風能、生物能源和其他新型能源,奠定了法律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中國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全球環境的重大貢獻。我們要深入探討中國對世界環境的貢獻,并且用“中國環境貢獻論”理直氣壯地駁斥“中國環境威脅論”!建議相關部門編制并頒布“中國環境貢獻白皮書”,大力宣傳中國對世界環境的貢獻,用事實和數據來回應“中國環境威脅論”。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姜文來)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