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野生動物的遷徙之困
2013年03月22日
在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沒有樹木的遮擋,風可以長驅直入。曠野中,一只鵝喉羚以一種畸形的姿態掛在圍欄上,一動不動,闔上的雙眼代表著它的死亡。
這樣的場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康看到過不止一次。
3月末,新疆積雪融化,包括鵝喉羚在內的野生動物開始向北遷徙。在公路成為野生動物遷徙途中的頭號殺手后,圍欄成為它們必須面對的又一障礙。
近年來隨著草場圍欄的密度越來越高,鵝喉羚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分割、壓縮,種群數量正在不斷縮減。據楊維康的實地調查統計測算,從2003年到2012年,9年的“圍欄效應”,已經導致新疆北部鵝喉羚種群數量下降50%以上。
不只是鵝喉羚,其他野生動物同樣需要面對這些遷徙途中新的困擾,在與天敵、環境以及偷獵者的斗爭外,它們必須突破層層障礙,避免迷路。
切斷逃生線
蒜皮色的角微向后伸,體毛沙灰色。國家二級野生動物鵝喉羚善于在開闊地的戈壁灘上迅速奔跑,上世紀50年代初,曾廣泛分布于西部半荒漠地區。如今,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卡拉麥里覓見它們的蹤跡。
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地處卡拉麥里山一帶,地跨奇臺、吉木薩爾、阜康、青河、富蘊、福海六縣。區內生息繁衍著包括普氏野馬、野駱駝、鵝喉羚等在內的3萬多只野生動物。
每年春季,這一區域的鵝喉羚在準噶爾盆地內南北遷徙,尋找茂密豐盛的食物和涼爽的棲息地。秋季最南到達天山北麓平原,夏季向北最遠抵達烏倫古河。而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則是它們主要的棲息地。
但遷徙途中的圍欄卻絆住了鵝喉羚的腳步。
楊維康的調查持續了7年時間,足跡遍布北疆大部分地區。“封育草場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已嚴重侵占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蒙古野驢和盤羊的棲息地,縮減了其采食場,幾乎切斷了它們南北遷徙的路線,導致它們無法安全越冬。而這一帶還生活著其它珍稀的偶蹄類動物,如北山羊、野驢等,也都受到了影響。”他說,遇到危險時,鵝喉羚依靠快速奔跑來逃避危險。但圍欄切斷了它們的逃生路線。
不同于其他省份將林地作為生態保護的主體,在新疆草場總面積達到8.6億畝,其中可利用面積達到7.2億畝,是耕地的12倍,林地的17倍。
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而言,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毋庸贅述。
2003年起,國家啟動退牧還草工程。通過圍欄建設等措施,恢復草原植被,促進草原生態與畜牧業協調發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草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實施10年以來,工程區草場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工程區內蓋度(植物地上部分投影面積占地面的比率)是以前的5~10倍,高度則是5~8倍。
但也有專家發現,草原獲得喘息的同時,卻帶來了另外的問題。
新疆生態學會理事長袁國映曾多次到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調查,上世紀80年代,他在當地看到過幾百只的鵝喉羚隊伍,但去年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已看不到鵝喉羚的身影。為了“封育草場”,禁止牧民放牧,北緯45°線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昌吉和阿勒泰的分界線上,以及216國道兩側,豎起了一條綿延四五十公里的鐵絲網,本不是為了對付野生動物,但事實上這種由6根帶有尖刺的鐵絲組成的1.5米高的“網”幾乎成了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覓食之路的“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