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綿延250多公里的賀蘭山脈,位居寧夏和內蒙古兩大自治區交界處,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也是阻擋騰格里沙漠東侵和西伯利亞寒流侵襲的天然生態屏障。曾有一段時期,由于過度放牧和肆意毀林,賀蘭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動植物資源明顯減少。
1988年國家將230萬畝土地劃為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20多年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這里的生態植被覆蓋率由禁牧前的32.6%增加到76%;野生植物達到690種,野生動物達到179種,馬鹿、巖羊、獐子等野生動物數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長,巖羊數量由1983年前不足1800只,增加到現在的1.2萬只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11.54只,分布密度居世界首位。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巖羊馴化員樊來祥介紹說,以前賀蘭山蘇峪口7公里長的山谷里很少見到巖羊,現在每天早晨、傍晚下山覓食喝水的巖羊成群結隊,最多的一群達100多只,而原來一個巖羊群最多不過30只。
2001年,寧夏在賀蘭山蘇峪口中間地段設立投食點,建立飲水點開始馴化巖羊,每天早晚兩次在固定地點投放玉米,現在前來投食點吃玉米的巖羊由當初的兩只增加到現在的60只左右,平均10只巖羊吃玉米2公斤左右,馴化員與巖羊的距離由最初的50多米縮短到現在的3米左右。樊來祥說,從馴化巖羊的經歷看,給巖羊投食玉米粒不僅能增加巖羊營養,還能逐漸減輕草場壓力。
“巖羊過快增長并非好事。”樊來祥說,巖羊天敵少、繁殖力強,食量大,不僅踐踏破壞草地,還吃灌木枝葉,對草場及灌木植被等破壞很大,使賀蘭山稀少的草場出現退化。目前,專家提出的保護巖羊的“淘汰、狩獵、改良、馴化”等措施在賀蘭山保護區開始啟動實施。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