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干流首次全線禁漁
2013年04月09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中國環境報(通訊員 黃昌華 長沙報道) 從4月1日起,湖南省湘江干流開始首次全面實施禁漁期制度。
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漁政處處長汪旭光說:“剛剛經過冬天,隨著水溫上升,魚類的進食猛增,其生長速度比平時高20%。選擇這段時間禁漁,是相對科學的舉措。”
從今年開始,每年的4月1日12時至6月30日12時為整個湘江干流禁漁期,期間禁漁水域內禁止所有捕撈作業。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專門設立湘江干流禁漁工作監督舉報電話。
全民踴躍參與
500萬尾魚苗躍入湘江
4月1日,在工作人員和廣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500萬尾優質魚苗從長沙市橘子洲碼頭躍入湘江。在離碼頭不遠的江面上,5萬尾胭脂魚、10萬只背瘤麗蚌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也被依次放流江內。
據了解,湖南自2002年起連續11年對洞庭湖和長江湖南段、2011年起連續3年對珠江流域湖南段全面實施禁漁期制度。隨著《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從今年4月1日起施行,湘江干流全面實行禁漁期制度終于走進現實。禁漁范圍為湘江干流全長670公里水域,上起永州市零陵區老埠頭、下至岳陽市湘陰縣濠河口(包括永州、衡陽、湘潭、株洲、長沙、岳陽六市)。
物種現狀堪憂
13種魚類已采不到標本
湘江魚類資源已經明顯衰退,水域生態環境也不斷惡化。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表示,最近幾年的調查監測,湘江干流的鰣魚、巖原鯉、白甲魚等13種魚已經采集不到標本。
而且,湘江干流的魚類主要產卵場和索餌育肥場功能明顯退化,漁獲物的低齡化、小型化、低值化現象嚴重。
“食蚊魚、埃及胡子鲇等外來魚類進入湘江,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日益嚴重。實施湘江干流禁漁期制度已經成為保護湘江魚類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袁延文說。
魚類洄游受阻
9個大型工程均無“魚道”
除了污水排放、濫捕濫漁,水工工程對魚類生態的影響同樣巨大。每年3~7月,魚類從洞庭湖方向洄游到上游的長株潭以及衡陽一帶產卵繁殖。而水工工程對魚類的洄游造成影響。
湖南省畜牧水產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起,將對湘江水工工程進行逐步整改。“新建的水工工程將修建魚道,已修建的水工工程也將會逐步進行整改,目前已經在進行規劃。第一條魚道今年將動工。”這位負責人稱。
據了解,目前湘江流域,共有9個大型水工工程,由于此前缺乏對魚類洄游方面的考慮,都未修筑“魚道”。
專家觀點
市民不要隨意放流水生物種
湖南省畜牧水產局介紹,今年全省計劃向天然水域投放各類魚苗、魚種5億尾,其中湘江干流1億尾以上,做到漁業資源保護與漁業資源增殖同步發展。
“我們歡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熱心人士加入到放魚活動中來。但是對于沒有組織的放流,可能會‘好心辦壞事’。”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特別提醒。
民間“放流”可能因為公眾不了解具體情況,把禁止放流的雜交種、轉基因種、外來物種及其他種質不純的物種放入天然水體,對水體中原有的優勢物種的生存、甚至對其種質基因帶來侵害。因此,請熱心放流的社會人士與當地的漁政部門聯系,履行好相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