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寶兵團從日本淘回國寶:龍泉袋足鬲(宋末元初)(圖片來源:新聞晨報)
由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牽頭舉辦的“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日本淘寶之旅成功返航。在過去的7天時間里,“淘寶團”20名成員輾轉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與日本收藏家進行交流,在各地文物市場奔波,且大多出手購寶,不少購得的文物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珍品。(5月9日《新聞晨報》)
對國內整體來講,“淘寶團”收回了重要文物的同時,還導致了民間資本的外流。急需資本投入的國內市場尚未得到滿足,他們卻以國內資本的流失為代價進行海外文物投資、并意在國內獲利。所以雖然他們打著“愛國”的旗號,但是還是很多人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筆者認為,“淘寶團”投資并沒有錯,只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來運用他們的投資——我們不能識別、開發文物具有文化價值。
單就“淘寶團”的投資方式來看,他們顯得十分低效。在當代社會中,一方面,產業、市場、流通、經濟效益進入文化領域,另一方面,文化也成為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對商品的要求已經超過商品本身而追求商品的文化價值。“淘寶團”的文物投資只滿足于一次性的文物倒賣,而缺乏深加工帶來的文化附加值。他們只讓市場進入了文化,而沒有讓文化進入市場。他們只充當了文物的掮客,而不能充分利用、挖掘文物本身價值,讓文物在流通中增值,更不能對文物進行再生產。文物在我們這里只是死的文物、單一的文物、商品的文物、歷史證據的文物,而不是活的、可無限復制的、文化符號的、極具創造性的文物。
文物被“淘寶團”買回國內,依據現階段的條件,我們顯然不能追回我們在文物的投資。這一點,我們需要向精明的日本人學習。日本外長麻生太郎說過:“日本以擁有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最新形式的文化而自豪,這就是日本的大眾文化,包括動漫、音樂及時尚等,外交部將全力以赴推廣它。”他在上個月還提出一個計劃,要通過流行文化改善日本國外形象。另外,日本企業界去年也推出一個獨立項目,要一年至少吃一次日本菜的外國人數大增,目標是五年內翻一番,增加到12億人。
如果我們能用日本人的經營理念來執行“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那么就一定不會有很多人來質疑“淘寶團”在海外的“盲目投資”到底值不值得。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通過對文化投資來獲得大量商品利潤,如賦予文物一定的文化價值,并對其摹本、影像、符號價值進行生產、復制、加工、流通、販賣,那么這些投資很快就可以加倍增值,一下子從“垃圾股”變成“績優股”。所以“淘寶團”并沒有錯,錯在我們對文化產業缺乏足夠的重視,更缺乏一支像日本文化產業那樣的具有高度創造力的隊伍。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