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涌常年惡臭難聞
2013年04月24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東莞,有條貫穿塘廈、常平、橋頭等7個鎮的河流。這條河叫石馬河長88公里,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這是東江的一條重要支流,源頭在深圳。河水行至橋頭鎮時,來自惠州的水和她交匯。
30年前,這河里有魚有蝦,沿岸的人們可以從河中舀水喝,農田灌溉也得益于它。它就像一位平凡的母親,盡管平淡流淌,卻令人眷戀。
但在今天,所有的這一切,正發生深刻變化。她的清澈與美好,只停留在了居民記憶里。要干凈的貧窮,還是要污染的富足?這是個悖論,幾乎所有執政者眼中一以貫之的答案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
知易行難。早年教科書中,每個讀書郎都在老師教導下,盡情痛斥資本主義“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只是,我們的發展模式,似乎也變得越來越糟糕。
幾乎沒人懷疑,深圳、東莞、惠州這三座城市在珠三角中的“顯赫”位置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三城的經濟飛速發展。很直觀的現象是:企業越來越多,樓越建越高。同時,我們發現,進入1990年代后,石馬河開始變臟。漸漸地,清澈的石馬河變成了墨汁般的“黑龍江”。
除了臟,這河水還有“毒”那是企業生產直排的廢水、廢渣,還有各種化學品。
魚蝦沒了,熏天的臭氣讓原本在河岸散步的人們避之不及。漂亮的GDP數據背后,烙下了深刻的城市畸形發展的印記,這是被異化了的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思路。
民怨漸起,每一任執政者也做出回應,表達治理決心。在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斥巨資整治石馬河,還昔日清澈河水”成為共識。但石馬河整治,絕非東莞一城所能辦到。如果“下游在整治,上游不整改”,這注定是一場沒有成效的治理。
治不好的石馬河,成了東莞人心中的痛。
5年前,原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來莞檢查時,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沒想到在珠三角這么發達的地區,還有污染這么嚴重的河流。這在全國也是少見 的。”這一刻,“深莞惠”三城聯合整治石馬河,成了執政者共識。此后,還建立聯合治理的聯席會議。也是從這一刻起,五年來,羊城晚報記者用鏡頭記錄石馬河 的整治之變。
五年過去了,在同樣的河段,以同樣的視角,本以為一切的變化都會定格在相機里。遺憾的是,沒有變化。事實上,官方也認識到沒有成效的治理窘境。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曾直言“我們對不起東莞,污染物都排到了東莞”。
石馬河如此,東引運河、寒溪河及內河涌亦是如此。“木桶原理”有云,水桶能盛的水量,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城市發展,何嘗不是如 此: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城市,重要的一定不是樓房建得有多高,經濟數據有多漂亮,而是在發展的同時,還能擁有何種程度的河水。
水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我們渴望富足,但更拒絕那些帶“毒”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