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上陣破解砷污染
2013年04月27日
土壤、水體的砷污染長期以來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如何消除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日前,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從土壤中分離出一些微生物,可將砷長期穩定地“鎖”在土壤中,以減少人們對來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風險。
4月25日,該研究所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潘響亮說,砷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有毒元素,被人們熟知的砒霜、雄黃、毒砂等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含砷化合物。鹽堿土中砷的含量高,非常活躍,易遷移到農作物、地表水及地下水中,在人體長期積累會造成砷中毒,誘發皮膚、心血管、神經系統疾病。
潘響亮及其團隊通過7年的實驗,從土壤中找到20多株耐鹽堿、耐低溫的高效細菌,將這些微生物大量培養后,通過噴霧或者在灌溉時放入水中,把砷固定在礦物晶格中,從而將其長期鎖定在土壤里。
潘響亮說,多年的田間實驗表明,鹽堿土砷污染微生物控制技術可在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的鹽堿地應用,也可進一步推廣到國內外非鹽堿土的砷污染治理。同時可有效地修復其它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