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候鳥日,讓候鳥回家
2013年05月16日
每個五月的第二個周末,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候鳥日”,5月11日上午,在北京銀河SOHO,“讓候鳥飛”聯合藝術家林偉軍進行了一場行為裝置藝術《回家》,在銀河SOHO及附近胡同安放了9個人工鳥巢,接下來將陸續在北京東城區周邊胡同全面展開。
藝術家林偉軍介紹,所有人工鳥巢采用天然枯藤干草等原生態材料,希望通過行為藝術的形式提醒公眾,在城市擴張的進程中鳥類的生存空間日漸逼仄,呼吁合理化的城市化進程。
在一份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去年發布的東南亞潮間帶報告中指出,濕地上的漁業和生態服務逐漸惡化,生態災難不斷增加,人的生計受到影響,水鳥種的數量每年下降5–9%,極度瀕危的勺嘴鷸種群下降速度是每年26%,是地球上任何一個生態系統所罕見的,而在全球8條遷徙路線中,我國東南沿海濕地所處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的水鳥物種數量高于世界上其他7條主要遷飛路線。
讓候鳥飛有關負責人介紹,鳥類是環境健康狀況和環境變化的優秀指示物,它們的生態位廣泛,對環境變化敏感,“鳥類數量的下降意味著生態退化,但許多時候鳥類集中大量出現在某一地,并不代表該地的生態有所好轉,相反,這代表候鳥可以選擇的棲息地越來越少,集中在某地,恰恰某種鳥類滅絕前的征兆。”
林偉軍表示,這次行為藝術僅僅是開始,未來,他還將于讓候鳥飛公益機構合作更多基于科學目的的人工鳥巢實驗,為更清晰的目標物種——例如鴛鴦,提供專門的人工鳥巢,為那些因為野外棲息地喪失、不得不到人口密集的城市尋覓棲息的飛羽提供庇護。
現場同時增設了科學防護禽流感的宣傳材料,提出科學防護禽流感的方法,杜絕盜獵、吃野味等近距離接觸鳥類,同時,為候鳥留出屬于自己的野外生存空間,正是保護鳥類的長久之計。
世界候鳥日簡介:
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候鳥日,這個每年一度的活動是由《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AEWA)與《全球遷徙物種公約》(CMS)聯合發起的,兩個國際條約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管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