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應倡導飲食文明
2013年05月22日
【事件】今天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上午舉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在會上指出,近十年調查監測的數據顯示,中國珍稀瀕危陸生野生動物的種群已經基本扭轉了持續下降的態勢,總體是穩中有升,并且一批極度瀕危的陸生野生動植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
中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上午舉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陳建利對此發表了評論。
陳建利:昨天(21日)國新辦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情況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就我國盜獵以及食用野生動物的案件進行了說明,公布的數字觸目驚心。
目前中國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還遠遠落后于許多國家,特別是在野生動物保護的立法、打擊濫捕、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的措施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盡管我國相關部門一直都在努力,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問題還要從我們的觀念和行為習慣上入手。
近年來,媒體曝光了許多盜獵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案件,比如湖南、湖北、江西等一些地方候鳥遷徙死亡事件,天津大港東方白鸛遭毒殺事件等。我們看到許多地區從獵殺、販運到消費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一些偷獵者經驗豐富,儼然已經成了職業殺手,在中轉販運的環節也出現了收購批發中介,冷藏、冷庫、儲藏還有訂單、貨運一樣也不少。最后這些野生動物出現農貿市場、城里的餐館,還有的出現在近郊的農家樂。
動物鮮活、吃法多樣,讓經營野生動物的餐館人滿為患。有朋友聚餐、全家出游的,有公款消費、招待客戶的。獵殺野生動物這條黑色利益鏈條的根源恰恰是我們舌尖上的欲望,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因此保護野生動物最重要還是要改變我們不科學、不文明的飲食習慣。
有一句俗話叫做“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中國人吃不了的”,中國人也以“懂美食,會養生”而聞名世界。許多人認為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更高,滋補的功效更好。為了達到滋補養生的目的,有人甚至還發明像龍虎斗、活吃猴腦這樣殘忍的吃法。
在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倡導一下“飲食文明”。只有科學健康的飲食文化才能讓我們走出進食野生動物的誤區,也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舌尖的殺戮”,更好的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