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為何會自相殘殺?
2013年05月31日 來源:工人日報
在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動物界也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爭斗。
在以往的很長時間內,動物學家們都認為大多數的動物并不會殺害它們的同類:動物之間經常發生的侵犯行為,主要是一種耀武揚威的姿態,而不是殘殺性的。有時為了集體利益,它們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然而幾十年來,通過大量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在動物中間不僅存在合作,也存在爭斗的現象。而且在爭斗的過程中還有一定的規則,任何一方都嚴格遵守絕不違背。
對于動物之間的爭斗,有一些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為了爭奪配偶、領地或者食物等。
美國動物學家曾經親眼目睹過象海豹為了爭奪首領地位而廝打的場面。當兩頭雄性象海豹中的一頭被打得暈倒在地時,一群雄性象海豹撲到戰敗者身上,把它折磨致死。
在1990年6月,澳大利亞曾發生過一起大群企鵝自相殘殺的事件。這場殘殺導致大約7000只企鵝喪生,其中有雛企鵝6000只,而科學家們對于事件的原因卻無法解釋。
對于動物之間的爭斗現象,社會生物學家認為,這完全是出于動物的一種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動物都想把自己的基因或者親屬的基因傳到下一代去,所以,它們進行漫山遍野的廝殺,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后代進行繁殖,并不是為了種族的利益去犧牲,因此在一個親屬關系比較穩定的群體里很少發生劇烈的廝殺。
而動物學家卻認為,動物是不存在傳宗接代的自覺意識的,它們所進行的爭斗和殘殺原因很可能是偶然的,隨后發生的大規模征戰很可能是由于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而且在缺乏信息交流和手段的動物中,很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雖然動物學家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動物之間進行的爭斗有著積極的生態學意義。
年輕而健康的動物雖然在爭斗中敗北,卻為以后獲得幸福準備了條件,而在爭斗中因流血殞命的動物也是自然淘汰的一種途徑,也就是說殘殺的威脅可能有助于形成動物的行為,對于物種遺傳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