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少開一天車”,環保部門和環保組織的這一倡議得到不下20萬有車族的響應。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它表明一種新的時尚正在悄然興起。這種時尚體現的是人們對于能源消耗和空氣質量的關切,也是人們對于生活品質和環境公平的關注。
這種以少開車為榮的時尚在一些國家不僅成為公民行為,而且正在化為政府行動。 98年的地球日,我在美國華盛頓參加了一個主題為“騎自行車上班“的行動。一些長期騎車上班的自行車族被授予榮譽,被稱為“自行車英雄”。到場的有美國交通部門的高官和地鐵主管,他們與民間組織一起討論怎樣實施讓自行車直接進地鐵的計劃。與高峰期的轎車必須載夠三人以上才能上路這類的限制性措施相應,是對大眾交通的鼓勵政策。比如,政府的官員如果是乘坐地鐵等公交上班,還會有專門的補貼。
在荷蘭的奧姆斯特丹,有關的政策就更周密了。一方面,除了公交的補貼、四通八達的大巴和成鐵網絡、有著“特權“的公交車專用道和自行車道、以及自行車連接成鐵的種種便利;一方面,則是對于轎車進城的種種限制,比如高額的石油稅和近乎苛刻的停車位的限制。作為這種限制的補償,合理的出租車管理解決了人們的應急和多樣化的需求,出租車司機還可以購買“黃卡”而獲得在公交車專用道上的行駛權,而這是任何私人轎車車主所無權享受的。在這個自行車擁有量大于人口總量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協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成功地爭取到了更多的自行車道和自行車族的路權。當我參訪荷蘭交通部長時,她花了許多時間講政府怎么考慮自行車不被盜的安全問題。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行走是一種風尚,每天上班走半個小時是常事,以至于我再到挪威的時候,要特地帶上軟底鞋。那天竟然碰到下班后走路回家的市長,順便對他作了一個采訪。另一位市政交通主管告訴我,他們曾花了許多的錢修建車道,希望以此減輕笨重的交通。許多年之后,他們才認識到,你修建的路越多,車就越多,他們認識到以前的做法是錯誤的,于是減少了修路,建立了更多的公交系統。挪威的車價是歐洲最貴的,仍然有很多人買得起車,因此政府又增高石油稅和制定轎車進城費政策,以此減少了尾氣排放。
印象最深的是巴西的庫里蒂巴,70年代一位富有遠見的市長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封閉式快速公交系統,并帶動了這個快速公交系統周邊的房產業和商業。哥倫比亞的前波哥大市市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快速公交系統。當初不理解他的市民,如今變成了他競選總統的熱情的選民。采訪中他一再向我強調,一個城市,應該是人的城市,而不是車的城市。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的大小,是這個城市的環境質量和社會公正的硬指標之一,也是改善空氣質量,吸引精英人才來此居住、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必備條件,所以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良策。
六五是世界環境日,人們用“每月少開一天車”的行動來響應。感動之余,想到這些響應者之中的不少人,會加入公交族的隊伍,為目前已不堪重負的公共交通增加一分擁擠,又不免為公交的現狀多了幾分擔心。重要的是,由公民環保行為更多地成為政府促進大眾交通的行動,讓公共交通更便捷、舒適、方便,讓自行車更通暢更安全,才能讓人們真的從小車里走出來,減少能源的消耗,共同成就北京的藍天。
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便捷的大眾交通加上自行車以及良好的出租車管理,是一個可持續城市的唯一選擇。我們不會也不可能拒絕現代交通工具,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更為明智的交通方式,來享受更健康和可持續的現代生活,這是一種生活時尚,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北京地球村 廖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