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漁業資源衰減東海成死海
2013年06月21日
4月剛過,東海沿岸的漁民似乎就進入了伏休期,上千艘漁船停泊在漁港,漁民們臉上滿是壓抑,“東海無魚”成為漁民最苦澀的感受。浙江一位漁民如此描述:10個小時,用直徑70米、周長1000米的網,不停在海上橫掃35海里,撈上的魚只值一兩千元。
“這幾年網扣越來越小、越來越密,按理說不應該做這種網,但是不加密網扣不行了,要賠錢,打不到魚了。”山東榮成漁民張勝利說,四五年以前,出海4天能打一船魚,現在差不多要10天才能打滿,而且打上來的基本都是小魚,只能當飼料賣,價格2元/斤。
漁網越織越密,收獲卻越來越少
在我國沿海一些省份的近海、灘涂,隨處可見一些層層疊疊豎起來的網具,這些網或高或低,或疏或密,唯一的相同點是網眼細密,隨著海水退潮,不管大魚小魚都會被網攔住。
漁民們對這些網具的稱呼也非常形象:“絕戶網”“地籠網”“蜈蚣網”“迷魂網”……魚蝦一旦“入網”,基本沒有逃生的可能。
每年4到6月,是蝦的產卵期,有些漁船通過在網中加設密眼襯網濾捕蝦子。密眼襯網又叫“密目網”,網眼大小1毫米都不到,比夏天用的蚊帳網眼還小,故此舟山漁民還形象地稱它為“蝦子袋洞”。
因為過度捕撈,東海漁業資源瀕臨絕境。大魚捕完了就捕小魚,漁民的網越織越密,收獲卻越來越少。“現在出去真沒什么大魚,都是一些小魚頭。漁業部門剛剛把魚苗放下海,還沒長大就被撈掉了。”漁民老徐說,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好,你不抓人家也抓。
這種網具在我國南海海域也廣泛存在。在海南島沿海,漁民將這種網具稱為“定置網”,用于捕撈近海的一些雜魚和蝦類。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陳積明說,以南海為例,捕撈方式有拖網、圍網、刺網等多種方式,圍網和刺網針對特定的魚類品種,而拖網打擊面就比較大。目前,廣東、海南有不少船只都采用拖網這種捕撈方式。
先進的捕撈技術加劇漁業資源衰減
“絕戶網”的橫行,或許狠狠地給了漁業保護政策一個耳光。這種讓魚蝦“斷子絕孫”的網具引發民眾普遍疑問,喊了多少年的可持續發展緣何走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林東勇說:“竭澤而漁”是漁業資源銳減的主因。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浙江在冊漁船的總馬力數增加了4倍以上,意味著捕撈強度成倍加大;此外,捕撈技術更加先進,原來漁民靠海水觀測魚群,靠指南針辨別方向,起錨要靠手工,現在都被先進的機器、儀器取代。
除了觸目驚心的“絕戶網”,燈光圍捕、電捕也加劇了漁業資源的衰減。一位漁民說,到了晚上,幾百條船開起上百盞燈,海面慘白一片,魚有趨光性,一見到光,就會游來,“不管大大小小的魚,全部被捕上來了。”
所謂的捕蝦船,其實就是用裝著上百伏直流電的網掃蕩大海,捕上來的蝦大多是死的,“威力太大了,把蝦子蝦孫都給捕了。”據統計,僅臺州一地,就有上千艘電蝦船。
跨界、非法捕撈加劇了漁業資源破壞。浙江沿海漁民表示,抓這些小魚的,有很多是外地的外來船,也有不少是“三無船”——無船名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這些非法漁船往往任意改變作業方式,在禁漁期出海,破壞魚類繁衍生長。
因為目前的漁業監管體系難以對跨行政區的違法漁船進行處罰,所以沿海省份的漁船就變成了“你偷我的,我偷你的”,經常跨界非法捕撈,而且往往使用“絕戶網”等手段竭澤而漁,導致整個近海漁業資源受損。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陳積明表示,“絕戶網”在沿海地區泛濫,主要原因是我國還沒有對漁具漁法的使用出臺詳細規定。
網具禁用范圍規定年底有望出臺
面臨日漸枯竭的漁業資源,“絕戶網”的盛行更是雪上加霜。業內人士認為,保護好魚類的子孫,就是保護漁民的長久收益。因此,“絕戶網”更應被早日絕戶。
大海對竭澤而漁的報復已經開始,浙江許多漁民自發建議“延長禁漁期”。主管部門、漁業公司和漁民本身,都意識到東海漁業資源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需要加大保護力度。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捕撈處調研員符波說,現在農業部漁業網具準用目錄還在制定過程中,目前已經開過專題研討會,還要再征求沿海各省漁業主管部門的意見,有望今年年底出臺相關政策或規定,詳細規定網具的準用和禁用范圍。
陳積明建議,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仍需繼續推動漁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漁民的轉產轉業。一是要合理捕撈,科學捕撈。漁業資源會每年自然增長,捕撈也要在合理范圍之內,因此捕撈要嚴格控制強度。二是近海捕撈應逐步向遠海捕撈過渡。三是逐步減少漁業人口,抬高從業“門檻”,想方設法促進普通漁民轉產轉業,提高漁業捕撈業的科技含量。
“對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和網具進行限制和處罰,執法部門要聯合行動對生產、銷售限制性網具的廠商進行處罰。”部分受訪漁民建議,應由海洋漁業部門牽頭,針對使用破壞資源網具進行聯合執法大行動,對于違規網具予以沒收,對于使用者予以警告。并可授權水務部門、海域的保護區管理局、地市的城管部門,有權對這類網具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