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北京沙塵暴源頭近千畝林地慘遭砍伐
2006-06-06
 ■核心提示

  今天,是第35個“世界環境日”。無論是“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中國主題,還是“莫使旱地變荒漠”的世界主題,都印證著人類社會對綠色的渴望。

  然而,就在距離北京最近的風沙源頭,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附近,一座近千畝綠意融融的林場,遭受了滅頂之災。代替它的是消失了20年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一座即將冒煙的火力發電廠——那是當地的第十座火力發電廠。

  這是一座林場的悲劇,更是一個防風固沙夢想的悲劇。曾經的林場護林員說:“這兒一刮風,北京就會下沙子……”

  昨日,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首次對外發布《中國生態保護》,認為,“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昨天的北京,晴空萬里,人們似乎忘記了一個多月前30萬噸沙塵突降京城帶給人們的恐懼……

  2006年5月22日,包頭市九原區麻池林場內驕陽似火。昔日頭頂的綠蔭沒有了,黃沙不斷被風吹起。

  “20年的心血全完了。”胡存亮站在已被推倒的房屋旁,望著一排排因干旱而枯萎的樹木,眼角痛苦地痙攣著。

  他的妻子、今年46歲的馬玉蓮,曾是內蒙古“綠色十佳女狀元”,此刻,她眼中沒有一滴眼淚,她喃喃地說:“我對林場比對我的孩子還親,而現在林場沒有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啊!”

  一個女人用20年哺育的一片林場毀于一旦,其痛心程度絕不亞于十月懷胎、艱辛哺育后親生子女的夭折。馬玉蓮對記者說,她的孩子——那塊千畝林場的夭折,緣于幾年內一場場人為毀林行動。

  

北京沙塵暴源頭近千畝林地慘遭砍伐

北京沙塵暴源頭近千畝林地慘遭砍伐

  遭遇砍伐

  沒有采伐證一天毀樹60萬株

  2003年10月18日,十幾輛推土機、挖掘機伴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的公安、政府領導來到了胡存亮的麻池林場。因為幾天前,與麻池林場相鄰的幾塊小林地已被“光顧”過,胡存亮當然知道這些人的到來意味著什么——他們要砍樹毀林,然后建電廠。

  “我跟他們說,你們砍樹,我不攔,但必須出示《林木采伐許可證》。”

  但是,來的人并不愿意跟胡存亮“啰嗦”。“采伐證幾天后就辦下來了,現在必須先推。”頃刻間,十幾臺機器轟鳴著,奔向林場……

  “沒證怕甚,是政府讓動的”

  “我砍了18年的樹,像這種規模的砍樹還是第一次見到。公安、認識不認識的各部門領導,還有那么多的車,砍下了那么多的樹,而且還沒有采伐證……”付存蘭,伐木工人,被當地人戲稱為“職業伐木手”。

  18年來,每一次砍樹前,付存蘭都要查看對方的《林木采伐許可證》,這在國家的《森林法》中有明文規定。

  然而這次卻不同,沒有任何人向他出示這些必需的手續。接到雇主的通知,他帶著電鋸就來到了林場。“沒證怕甚啊!反正是政府讓動的。”雇他的人這樣對他說。

  “碗口粗的樹被撞成幾截”

  然而,眼前的場景還是讓付存蘭大吃一驚:現場來了一幫手持鋸斧的人,見樹就砍,十幾輛挖掘機和推土機在林場里來回穿梭,七八臺挖掘機上下搖擺,所到之處,枝葉搖動,大樹發出“咯吱”的聲音,硬被生生推倒,小一點的樹在撞擊中頃刻間成了碎片,推土機則在下方清除著樹根,放倒樹木的動作相當快。“這哪里是在伐樹啊,這純粹是糟蹋樹。許多碗口粗的樹被撞成幾截,成了廢材,我想趕在他們之前,多砍些樹下來,可是根本不給我時間啊,我就拼命地揀大樹去伐,掙點是點。”

  一天毀樹60萬株

  按照付存蘭砍下樹木的直徑大小,雇主要付給他每棵2元到10元不等的報酬,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當天的手腳并不夠快,但這一天內,他還是一個人足賺了2000多元。

  而這次砍伐的面積,據胡存亮事后統計,砍伐、毀掉樹木60萬株。

  付存蘭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盡管那天掙的錢是他從業生涯中數目最多的一次,但他的心里還是“不舒服”,“那些樹太可惜了,搶出來的只有被毀壞的三分之一”。

  風波再起

  災難接二連三兩小時毀林100畝

  然而,發生在胡存亮苦心經營多年的林場身上的災難遠沒有結束。為了早日鏟平林場,有關方面跟他們展開了“游擊戰”。

  “他們不僅是毀林,他們還活欺負人。”至今回想起2004年9月2日發生的事情,麻池林場的護林員、60歲的張玉中仍會氣憤不已。

  推土機凌晨闖入林場

  那一天的凌晨2點左右,張玉中正在執勤護林,突然發現林場里闖進來幾輛推土機和裝載機,準備推平林地。老人拼命阻攔,但對方根本不聽,他便大聲叫喊著站在了推土機前面。但推土機并沒有停止作業。轉眼間,老人已被埋了半截身子。此時,其他的護林員聞訊而來,忙將老人拉出。“當時我的褲襠已經濕透了,那次受到驚嚇后,我落下了手抖的毛病,至今未愈。”張玉中說。

  張玉中早年當兵,二十幾歲轉業到村里后擔任村干部,后又被調到國營金礦擔任礦長多年。老人說,他從來就沒怕過什么,但現在看見推土機就憋悶。

  林場的三次火災“太雷同”

  2005年3月,風高物燥,在3月19日、22日、24日,連續3次,麻池林場的同一片林地發生了火災,共燒毀2米高的檜柏14000株、果樹和楊樹1500多株。讓護林員疑惑不解的是,3次火災實在是“太雷同了”。

  “在這之前的20年里,我們林場一次火都沒著過,但自從電廠開工后,火災不斷,特別是3月24日那次,居然是兩個地方同時起火。難道就這么巧合嗎?”張玉中對記者說。

  對毀林行動只能屈服

  2005年6月27日,新的一輪毀林行動發生了。

  據附近村民講,那天有很多個穿警服的人把麻池林場圍了起來,幾輛救護車、十幾臺挖掘機和幾十輛農用拖拉機停在林場邊上,隨時待命。“那種陣勢,只在電視里見過。”目擊者胡白存回憶說。

  現場的焦點在胡存亮身上,兩份早已草擬好的文件正等待著他的簽名。

  一份是《補償協議》,一份是《林木砍伐申請》,麻池鎮黨委和包頭市九原區政府的領導對胡存亮說:簽還是不簽,今天行動的結果將“很不一樣……”

  在同華北電力內蒙古包頭發電有限公司“毀林行動”的“斗爭”中,胡存亮已經堅持了兩年,他耗盡了自己全部的積蓄,林場員工已經兩年沒有拿到工資。而2004年7月14日,林場職工馬石頭就因為阻止對方毀林的事情,被九原區公安局以“擾亂、破壞生產秩序罪”為由拘留了15天。基于“形勢”,胡存亮選擇了屈服。

  兩小時毀林100多畝

  對林場的又一次大面積砍伐開始了。

  挖掘機的轟鳴聲再次響徹了麻池林場,職工們親眼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近20年的老樹和精心培育的苗木倒下了,都心疼地流下了眼淚。

  “有些樹苗,我看了都覺得扔了可惜,就拿回去幾棵種在了自家院外,現在也活得很好。”“職業伐木手”付存蘭很不愿意提起這些“不舒服”的砍樹經歷:“這次行動更快,100多畝的林場,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全部被推倒鏟平。我們的手工工具和大型機器比賽,當然比不過人家,這次搶出來的樹木更少。”據當地一木材加工廠的老板劉二講,他也早就看好了林場的樹。但就是因為“鎮里沒人”,沒有及時得到伐樹的通知,這才讓付存蘭的雇主——馬姓木材加工廠的老板得到了那些極其便宜的木材。

  一位護林員對記者說:“我想不明白,砍樹時,為什么華北電力內蒙古包頭發電有限公司和鎮政府、區政府誰都拿不出采伐證,而現場又會有那么多的警察?”

  痛苦心路

  承包合同沒到期20年林場成廢墟

  “按照我和村里續簽的承包合同,我對這片林地的承包年限還有45年才到期。”林場被毀后,胡存亮幾乎成了“第二個祥林嫂”,他經常拿著自己和西壕口村民領導小組簽訂的承包合同逢人便說自己的遭遇:“憑什么在合同還沒有到期的情況下,就強占我的林地?”一個大男人,經常會在眼角流下痛心的淚。

  林場年利潤曾達150萬元

  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壕口村的村民胡存亮和妻子馬玉蓮,承包了村里陷入困境的集體林場,他們賣掉了自己在村里的房子,帶著全家來到了林場,開始精心建設。這一干就是20年。

  20年后,林場的規模由原來的300多畝發展為擁有多種林地1100畝、職工20多人的有限責任公司,并成為了大規模種植、養殖和綠色旅游園區。讓馬玉蓮引為自豪的是:每年林場可為市場提供83萬株優質種苗,年利潤達150萬元。馬玉蓮說,林場帶給他們全家人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還有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和情感。

  在林場里沒體驗過沙塵

  胡存亮的大女兒胡艷蓉對記者說,她對林場的印象尤為深刻,她出生在林場,親眼目睹了父輩們把一片片沙地變成了鳥語花香的樂園。“我雖然一直生活在包頭市,但對風沙的概念還是在2002年,考上北京工商大學去上學后,才真正體驗到的。”胡艷蓉說。

  每年春季,當北京的沙塵十分嚴重之時,她就更加敬佩和想念父親20年來所做的一切;每當有同學說,北京這么大的風沙都是內蒙古不注意環境保護惹的禍時,胡艷蓉就會憤憤不平地站出來,告訴同學們內蒙古人正在努力治沙,她的父親就是一個治沙人。當同學們聽完她的故事后,她會覺得:父親是個頂天立

  地的男人,讓她備感驕傲和自豪。而如今,父親和林場留給胡艷蓉的,只有深深的悲哀。

  林場被毀一家人窩囊病了

  在胡艷蓉關于林場的記憶中,舅媽劉翠蓮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當年,就在胡存亮承包林場不久,劉翠蓮和丈夫也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加入到了治理荒漠的行動中。十年樹木,為了共同的理想,劉翠蓮在荒漠中奮斗了近20年。

  “如果沒有2003年那場毀林行動,林場現在已經到了收獲期,春天剪枝,夏天鋤草,秋天收獲,雖然辛苦,但日子總是有盼頭的啊……如今,千畝林場大部分被毀,剩余部分也因缺水面臨著枯萎荒蕪。”

  胡艷蓉講起舅媽劉翠蓮的遭遇不禁眼中有淚:“那一段時間,舅媽窩囊病了,一家人都在病中。醫生也檢查不出什么病,我知道那是心痛的病啊……”

  林場曾是避暑勝地

  胡存亮一家人經營的林場曾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包頭市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03級學生李飛宇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那里植樹,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從最初的參加者變成了組織者。他告訴記者,包頭當地有句土話: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但是在麻池林場卻感受不到;同樣喜歡那里的還有包頭市民盧先生,從2000年開始,每年夏天,他都會帶上妻子和朋友去林場避暑,樹綠、花紅、果甜,呼吸著包頭市區所沒有的新鮮空氣,盧先生和朋友們感到流連忘返……

  直接影響

  毀林建發電廠林場職工陷入窘境

  “十年樹木,毀樹一旦。”胡存亮經常望著那片曾經枝繁葉茂的林場發呆。如今,在曾經的林場上面,一座2×600MW的發電機組正在加緊施工……風起時,沙塵揚起,天空一片灰蒙蒙。

  林場工人兩年沒發工資了

  一道圍墻把林場隔成了兩個世界:圍墻內,電廠的煙囪高高聳立,傳來的轟鳴聲代替了原來林間清脆的鳥鳴;圍墻外,幸存下來的樹木在陽光下奮力噴吐著綠色,似乎在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有過的青翠。

  建設電廠的工人在林場的小道上來來往往,曾在林場工作的工人們看著這一切,眼中充滿了憤恨和無奈,因為林場被毀后,他們已經兩年沒有拿到工資了。

  “林場主”在給民工洗衣服

  正午時分,曾經的林場主劉翠蓮和林場職工胡俊威頂著太陽,斜靠在樹樁上,等待著過往的民工能將換洗的衣服留下來,讓他們洗。一件衣服一元,這是護林員出賣勞動力的價格。

  前來拿衣服的民工,仔細地檢查后,留下了兩塊錢。“洗得挺干凈的,不過這活兒太苦,我老婆我都舍不得讓她干。”

  胡俊威說,一天下來,能有十幾元的收入就已經是他們的大收獲了。

  回想起多年前,劉翠蓮和丈夫賣掉家里的房子,搬進了林場,小小的一盤炕擠下了一家人,日子雖苦,但那時是有希望的。多年的林場勞作時光,累彎了她的腰。“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將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再給兒子找個好媳婦,給妮子找個好婆家。”如今,她已不再年輕,她把兒子送進了大學,但現在林場沒有了,兒子的學費都出現了問題。她自己又病著,她在盡量拖著不去醫院看病,因為“上一次去醫院看病的錢,還沒有還給人家呢”。

  劉翠蓮說,當年身體好的時候,她曾經一天栽下過400棵樹苗,可現在洗完衣服后,卻連做飯的力氣都沒有了……

  她不知道,兒子開學時的8000元學雜費將從何處籌來?

  千畝林場只剩百余畝

  胡存亮所在的西壕口村是一個僅有700多人的村莊,鄰里之間相當熟悉。“這次毀林事件可把胡存亮給坑了,原來他是我們村里的首富有千畝林場,現在卻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只能借住在他姐姐的婆婆家,胡存亮還有80多歲的老父親要養啊……政府的這次行動讓我們許多百姓不能理解。”提起胡存亮的遭遇,西壕口村村民胡白存顯得憤憤不平:“他1985年承包了村里的林場,那時林場里只有幾十畝果樹,果樹當時沒什么起色,一年也結不了幾個果子。周圍全部是沙地,風一吹卷起老高的沙塵。胡存亮承包林場后,將家都搬到了那里。后來,他家的親戚也陸續搬到了林場。胡存亮一有點錢,就趕緊投資到了林場,如今林場剛有點收益,林子卻被毀了,1000多畝的林場現在只剩下了100多畝,誰能不心疼啊……20年啊,一個人家養娃娃,也該成家立業了,何況還是這么寶貝的樹啊,咋能說砍就砍呢?這理兒要是說不過去,我們鄉親們都不會服氣的。”

  ■沉思錄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聽到了許多“不一”的言論,這不能不引起關注生態環境的人們的沉思。

  ●當事人

  林場所有人胡存亮:“我們整個家族二十多年的心血全毀了。”

  內蒙古“綠色十佳”女狀元馬玉蓮:“我對林場比對我的孩子還親,而現在林場沒有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村民

  村民張三女:“胡存亮的林場被砍了,大棚蔬菜也遭殃了。塑料布被風刮走了,辣椒苗全被凍死了。”

  原麻池林場某護林員:“不能再刮風了,這兒一刮風,不久北京就會下沙子……”

  ●專業人士

  包頭市環保聯合會理事趙玉江:“那片林地我想想就心疼。”

  包頭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03級學生李飛宇:“不僅僅是痛心,更是傷心。”

  包頭師范學院從事環境教育的孫潤秀老師:“一片好端端的林場說毀就毀了,我們質疑:林場的利益誰來保護?林場主的投資誰來補償?長此以往,誰還敢投資林場?”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在內蒙古地區毀壞一片林地,就相當于沖著北京安裝了一臺鼓風機。”

  恩格貝示范生態區志愿者蒙族姑娘烏日娜:“在沙漠化嚴重的地方,需要面對的,不是沙塵,而是生存。”

  ●政府官員

  麻池鎮鎮長陳潤虎:“樹是胡存亮自己砍的,幾次都是。”

  九原區林業局科技業務股股長吳向亮和該局林業工作站站長李占軍:“這個事情說不來,不能隨便說這些事情。”

  包頭市外宣辦一位工作人員:“那也叫林場嗎?那也能叫林場嗎?”

  內蒙古林業廳林政處王處長:“在干旱地區栽樹形成林子非常不容易,很珍貴,但是一片林地要和經濟建設相比,就需要具體分析了。”

  下期預告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當地政府官員一再強調電廠的建立給當地的財政增加了2億元的財政收入,又提供了若干個就業機會,而植樹造林卻沒有什么經濟效益,只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也許正是基于這種思想,當地政府決定破壞林場,支持電廠建設。

  那么,800多畝林場的破壞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關部門的態度又將如何?同時,作為沙漠源頭的第一道屏障,它的破壞對首都北京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人們不會忘記今年4月中旬北京發生的嚴重沙塵天氣,更不會因此淡化內蒙古大片林場被砍這一事件……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