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每天攔污380萬噸
2013年07月03日 來源:北京日報
昨日(07月02日),廣州市水務局局長丁強做客廣州市政府糾風辦等單位聯合主辦的“行風面對面”電視節目,就廣州水污染治理、珠江沿岸救生設施等熱門領域的相關工作情況,與現場觀眾、市民代表、網友等進行深入溝通。
“2008年全市實際污水處理是179萬噸/日,到2010年大約為269萬噸/日,兩年下來每天少了接近100萬噸。到去年底,這一數據達到380萬噸/日。這就意味著,與2008年相比,我們每天都成功阻止200萬噸的各類污水外流。”
“這幾年包括亞運,我們還有55條壓根還沒開始治理,有143條已進行了治理,但從頭到尾全面實現截污的并不多,絕大多數都是下游截了,上游沒截污,主涌截了,支涌沒截污。”
“治水是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治水之路漫漫,不是我們想推卸責任,而是希望老百姓能多一些理解,只要我們路子對了,一步一步扎實走下去,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把廣州生態水城的名片擦亮。”
①
亞運治水未能讓民眾滿意?
回應:河涌總體水質趨好
談及治水,廣州不少河涌在亞運后“復臭復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據官方數據顯示,相關部門在亞運前后曾對廣州113條河涌進行大規模整治,對比2010年8月的水質,今年55條河涌水質有所改善,14條持平,44條變差,也就是說,有將近四成治理過的河涌水質變差。
昨日,現場播放了記者走訪石井河、駟馬涌所見的河涌復臭情況,對此,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工作人員解釋,駟馬涌有暗渠,而石井河有多條支流,在前期整治過程中,為河涌設置了閘門。然而,廣州雨水較多致使河涌開閘的次數也多,雖上述兩條河涌同為改造河段,但當污水進入河道之后,這兩條河涌內的污染物容易聚集。
“亞運治水的成績還是比較大的,還是取得了實效。”在聽完相關處室的說法之后,丁強坦言,2010年2月任職市水務局局長的他并沒能親身經歷亞運治水,因此,他相信自己對亞運治水成果的看法會較為客觀。
丁強嘗試通過兩方面數據予以解釋。其一,廣州的污水處理廠實際污水處理量近幾年顯著增長。“2008年全市實際污水處理是179萬噸/日,到2010年大約為269萬噸/日,兩年下來每天少了接近100萬噸。到去年底,這一數據達到380萬噸/日。這就意味著,與2008年相比,我們每天都成功阻止200萬噸的各類污水外流”。
其二,與治理前相比,廣州河涌總體水質趨好。亞運期間,廣州治理了121條河涌,那時“不黑不臭”的只有48條,亞運治理之后此類河涌數達到81條,“就算是那些還是‘黑臭’的,它們的黑、臭程度可能也有所減緩,這也是能從數據上進行說明。”
②
亞運治水治標不治本?
回應:治水抓住了核心“截污”
丁強說,在整個亞運治水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問題。“過了兩三年,河涌的水質不穩定,豐水期的時候,水好,枯水期的時候,水差;晴天的時候,水質不錯,下雨的時候,水又黑又臭,還有不多的河涌甚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反彈,又打回原形。”
對此,丁強總結了三大原因:一是部分亞運治水措施屬于臨時性質,不會長期進行。亞運治水期間,廣州在全省范圍內尤其是佛山、清遠、肇慶,截污閘是統一調配的。不僅如此,廣州還從珠江全航道調了不少優質水源。另外,亞運期間關停了很多污染企業,僅在廣州就有4200多家企業停產停業。不僅如此,當時廣州還對大部分河涌進行了清淤,處理量就達到了200多萬噸。
原因之二在于廣州河涌截污不徹底。丁強說,廣州中心城區共有大大小小231條河涌,除了33條不需要“動刀子”,其他的198條都需要治理。“但是,這幾年包括亞運,我們還有55條壓根還沒開始治理,有143條已進行了治理,但從頭到尾全面實現截污的并不多,絕大多數都是下游截了,上游沒截污,主涌截了,支涌沒截污”,同時,這些沒有實現全面截污的都是房屋密集之處,實現全面截污還需要解決房屋拆遷等民生問題。加之,廣州自身設計的截污標準偏低,僅能收集晴天的污水,在雨天時就很容易產生溢流。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治水的后期管理有所松懈,河涌的污染源不僅僅是生活污水,家庭家畜養殖、農業、工業等方面的廢水排放,亞運后廣州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強。
如此一來,是否意味著亞運治水就是治標不治本?面對媒體的追問,丁強說:“我不能同意這種說法。第一,亞運治水是有成績的,第二,治水工程也抓住了核心——截污,只不過我們如果思路更清楚一點、標準更高一點,措施更得力一點,我們可能做出的效果會更好”。
③
水質能否
達標不反復?
回應:2020年全面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標準
在現場,不少市民提出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個穩定且達標不反復的水環境。
對此,丁強當場回應,今年,省環保廳印發《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2013—2020年)》,其中要求:到2020年,廣州河段水質全面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標準。“這個標準很高,亞運期間我們以‘不黑不臭’為衡量標準,但供水功能區的標準一共24項指標,還是按照河段最差的那一項指標給予評判。”丁強舉例,如果一個河涌指標中有兩項屬于三類水、三項屬于五類水、一項是低于五類標準,那么整個水域就屬于劣五類水。
對于高指標、高要求,丁強坦言,他們將認真總結亞運的治水經驗,做到科學治水。他認為,廣州不要運動式治水。因為按國外先進經驗,治水是一項系統工作,下一步廣州將以流域為體系、河涌作為單位,一條一條治理,治一條、好一條、達標一條,不要全面撒網。
廣州治水在戰術上也要有所改進,適當提高截污標準。丁強以廣州建設深層隧道排水系統為例,根據初步的設計方案,廣州“深隧”應具有合流污水調蓄、排澇、轉輸等功能。對于削減初雨的污染,會利用深層隧道系統對淺層排水系統溢流的合流污水進行調蓄。雨后通過深層隧道排空泵泵送到淺層污水管道系統,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當持續降雨導致流域范圍有水浸風險時,啟動深層隧道尾端排澇泵組,開啟各渠箱與東濠涌之間的閘門,利用東濠涌排澇,并啟用現有東濠涌排澇泵站行使排洪功能。
丁強說:“治水是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治水之路漫漫,不是我們想推卸責任,而是希望老百姓能多一些理解,只要我們路子對了,一步一步扎實走下去,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把廣州生態水城的名片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