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世界環境保護日”來臨之際,保護洞庭湖濕地工作再次提上政府部門重要日程。5月9日,湖南省省長周伯華對《關于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若干建議》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切實提高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水平。這份建議是有關專家今年初環洞庭湖科學考察后得出的報告。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1平方公里的濕地每年直接產生生態經濟效益達2億多元
然而,洞庭湖的濕地正遭受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現在,民間人士和政府相關部門、國內外的眾多專家都加入了這場洞庭湖濕地保衛戰當中。5月26日,記者來到洞庭湖區,在當地進行了為期5天的采訪。
竭澤而漁危及生態
陪同記者下湖采訪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副局長蔣勇說,近年來,開挖洲灘,種植楊樹,在整個洞庭湖觸目驚心,其危害不亞于圍湖造田。
蔣勇說,當地漁民“竭澤而漁”也是洞庭湖生態受到破壞的原因之一。這是當地漁民一種“殘酷”的捕魚方式:每年冬天,漁民將承包的溝汊里的水全部抽光,“刨底三尺”把溝汊里大大小小的魚“一網打盡”。
目前,東洞庭湖幾乎所有的水面都已被私人承包或“買斷經營”。每年夏季,洞庭湖內大大小小的湖港溝汊就被訂購一空,一些地方連通航河道也被分段賣出,不待冬季水落,承包人就紛紛“岸上安營扎寨,水下刨地三尺”,水能放干就放干,放不干的就抽干,抽不干的用電打魚,湖面變成了承包戶們分割利益的蛋糕。
面對迷魂陣、電捕、竭澤而漁,保護區管理局卻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沒有“湖權”。
“很多想法我們都無法付諸實際,比如想在核心區大面積進行有計劃的禁漁,但是目前看來這只能是個夢想。”蔣勇無奈地說。
遍種速生楊破壞濕地環境
歷史上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曾給洞庭湖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近年來新掀起的種楊熱又是一場噩夢。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在大型造紙企業林紙一體化的推動下,洞庭湖地區一些縣市興起了一股種楊熱,整個湖區楊樹種植面積擴張了數萬畝,就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未能幸免。
當地政府的推波助瀾更加劇了種楊風的蔓延。據了解,僅2005年沅江市就計劃新種植楊樹30萬畝,地處西洞庭的常德市也將楊樹發展列入全市“五個一百萬畝”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之內,全市楊樹種植面積突破150萬畝。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喻勛林教授多年來考察研究洞庭湖區的植物資源,他告訴記者,愈演愈烈的種楊熱隱藏著極大的生態風險,在種植楊樹的湖灘,蘆葦不能生長,碩大的楊樹冠下連草都不能生存。開深溝種楊,抬高了湖床,越冬水鳥的棲息地將完全喪失。
水體污染造成魚殤
蘆葦是洞庭湖區的標志性植被,也為該地區造紙提供了主要的原料。目前環洞庭湖經濟圈中的造紙企業中,只有大型紙廠建設了制漿廢液堿回收與廢水綜合處理工程。據記者調查,目前環湖的其他上萬噸造紙企業達15家,但多數沒有制漿廢液堿回收與廢水綜合處理系統,造紙廢水幾乎沒有進行處理就直排水域。
5月30日,記者在岳陽城陵磯泰格林紙廠的排污口發現,制漿廢液堿和廢水直接排到洞庭湖中,形成了長達500多米的污染帶。
洞庭湖環湖區工業企業近600家,年排工業廢水2.76億噸,城鎮生活污水排入2.62億噸,化肥、農藥年施用量達到187.3萬噸和1.7萬噸。污染物造成湖內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質惡化,湖泊富營養化嚴重。
濕地保衛戰拉開序幕
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的候鳥調查組在2004年2月曾統計,洞庭湖候鳥棲息地不過三大塊:東洞庭湖保護區的大小西湖,西洞庭湖的青山垸,南洞庭湖的嘉興湖。現在,除東洞庭湖核心區的大、小西湖鳥類超過一萬只以外,其他兩塊地方的鳥類總量都不到一萬只。而嘉興湖因楊樹種植已經無法為鴨類和涉禽提供棲息地。
“鳥在減少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但意料之外的是,沒想到少到了這個程度!” 蔣勇說。2005年,由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的洞庭湖水鳥調查結果顯示,和上一年相比,國際瀕危物種減少了4種;常見種群降幅在50%以上。
“是對洞庭湖進行一場保衛戰的時候了!”結束采訪時,蔣勇望著開闊的湖面對記者說。實際上,從年初的環湖科考開始,這場洞庭湖濕地保衛戰就已經拉開了序幕。
保護洞庭湖的苦行僧
朱再保今年78歲,是一位軍隊退休干部,被譽為岳陽保護洞庭湖的一面旗幟。5月26日傍晚,記者見到朱大爺時,他剛回家,這一天,他在洞庭湖周圍縣市的中小學進行了一整天的環保宣傳。
平常到岳陽市外面的縣市去,朱大爺是踩著破自行車去的,餓了就吃自帶的發餅。朱大爺從1985年開始接觸洞庭湖濕地保護,“知洞庭、愛洞庭、護洞庭”一直是朱大爺進行學校環保教育的主旋律。20多年來,他騎壞了3輛自行車,磨破了20多個自行車內胎,有人計算,總行程相當于走了8回長征路。
環保宣傳上的花費,他粗略統計,占了退休工資的60%。2005年,他獲得了國家環保最高榮譽——中華環境獎提名獎,他把一萬元獎金全部捐給了他牽頭成立的民間組織岳陽市環保協會。
令人欣慰的是,來自美國洛杉磯的濕地生態專家Edward Moon,也和朱再保一樣加入到了這場洞庭湖濕地保衛戰中。2006年是“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中的東洞庭湖濕地恢復項目實施的第一年,這個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共同資助。Edward Moon將在東洞庭自然保護區進行為期兩年的無償技術援助。朱再保、Edward Moon、蔣勇們的努力正是洞庭湖濕地保護的希望!
專家建言
立法保護洞庭湖濕地
喻勛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
權限的割裂不僅造成了洞庭湖“諸侯分治”,管理難以到位,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利益主體爭相掠奪洞庭湖資源。湖區的危機表明,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勢在必行。另外,建議將濕地保護的內容加入到環洞庭湖地方領導的政績考核中。
就濕地保護單獨立法
王樹義: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教授
鑒于洞庭湖湖泊濕地保護的特殊重要性,建議就洞庭湖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單獨進行立法,以實現對洞庭湖濕地保護、恢復與管理成果的鞏固和維系。如2004年江西省就針對具體情況制定了《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
濕地保護要有理念
Edward Moon:美國濕地生態專家
首先要有良好的管理機制;其次,濕地保護需要行之有效的法律。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全流域和湖泊范圍的綜合治理委員會,統一協調管理。洞庭湖的濕地保護也是如此,通過法律作為約束,使政府的管理逐漸趨向合理化;最后,洞庭湖濕地保護中,要有一種理念,不能以發展經濟為借口,犧牲環境為代價,先發展經濟再治理,這在美國有前車之鑒。
本報見習記者 蔣 偉/文
攝影記者 伏志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