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2006:漢服騷動
2006-06-06
“我們懂得了民主自由,卻常常忘卻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很多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雅典奧運會上,許多國家運動員以自己的民族服裝出場,而中國隊的西裝卻使得諸多海外華人感到失落。”

  一群中國年輕人顯得有些沖動的行為,其實是在全球化的狀態下尋求身份變異,在民族復興的背景下尋找自己的國家符號……

  拍古裝劇的來磁器口了

  2006年2月5日,舊歷的大年初八,人頭攢動的重慶沙坪壩節日的氣氛依然濃烈。

  老鎮磁器口。興高采烈的游客們突然詫異地發現,10位穿著寬袍長袖古怪服裝的年輕男女聯袂走來。有小孩拽住媽媽的手:“媽媽,你看,拍古裝戲的來了。”



  除了拍戲,都市里確實很難見到這樣的一群人:將蓄得長長的頭發束成發髻,穿著大袖長袍的古裝,在街頭談笑自若。

  有人認定是拍漢朝的戲:“他們身上穿的,跟《漢武大帝》里面的有點像。不過料子看起不怎么樣,莫非是群眾演員?”

  面對游客們的好奇,古裝隊伍中一位清秀的年輕人終于發話了:“我們不是演員,我們是漢友。我們穿的是漢服,也就是漢朝的傳統服裝,我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復興漢民族的服飾藝術。”

  “哦……”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恍然大悟式的聲音,雖然大多數人的表情表明他們依然覺得不可思議:這幫年輕人吃多了撐的啊?

  在建文帝塑像前,穿著漢服的年輕人站成四排,男的行“叉手禮”,女的袖手,畢恭畢敬地90度鞠躬。其中一位在旁邊撫琴伴奏,琴聲悠遠,在古鎮上裊裊飄散。  


這群人莫非是拍電視的群眾演員?

  彈琴的叫李段泉,職業是建筑設計師。在鐘家大院,李段泉再次彈起了古琴,許多人駐足傾聽。李段泉說,盡管我不是個好手,但是古琴中蘊涵的漢朝氣象,讓人生景仰之心。

  “我們的漢服都是我們買了面料,叫做唐裝的裁縫找著式樣給我們縫制的,面料和打工還都不是最好,所以還不能傳達出漢服最漂亮的感覺。”一位漢服秀“模特”有點抱歉的對記者解釋。

這身著漢服的11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他們通過“漢網”論壇相識,并相約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度過春節,他們身上的朱子深衣和繭綢長裙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絕跡了300多年的漢族服裝。雖然穿著古裝,但他們里面穿的是西式襯衣,腳上穿的是旅游鞋,脖子上吊著手機。大學生邱少華說:“我們都是有普通愛好的年輕人,也要吃麥當勞,也要喝可樂穿外國牌子的衣服,我們熱愛漢服只是希望這種漢族的民族文化精華能夠在今天得到足夠的尊重。”



 

  漢友們說,他們這樣做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推廣漢服”,發動一場“重慶漢服運動”讓人們重新接受這一傳統服裝。

  事實上在此之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就已經由漢友掀起了漢服運動熱潮,引發了各方關注和爭議。人們更多的是在關注這場漢服運動背后的所蘊藏的文化和社會含義。

  冒著被人看稀奇的危險上街

  他們在春節前醞釀“漢服街頭秀”時,其實心頭多少有些忐忑。在平時他們都是不高調的人,甚至有些拘謹,有個臉上還長滿青春痘的男孩一說話就臉紅。更重要的是,此前一些“漢友”在其他城市的類似活動遭遇的尷尬讓他們有所顧忌。

  鄭州電力系統的一名普通工人王樂天是最積極的漢友之一,他也是穿漢服上街的第一人。2003年11月23日,王樂天第一次穿上漢服走上鄭州街頭,這件漢服是依據電視劇《大漢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服裝的樣式仿制的,獨自從早上11點走到了下午4點多,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園,乘坐了公共汽車。好奇的眼光倒沒有什么,早在意料之中,但是一群半大孩子竟然以為這是日本服裝,竟然對著他嘲笑地喊:“八格牙路!”

  2004年10月5日,北京的30多名青年,齊聚北京袁崇煥墓前,進行祭祀活動。當天,丁曉棠和好友共8人身著古裝到王府井游覽購物。

  然而,令丁曉棠和朋友非常氣憤的是,10月6日晚,他們竟然在一些國內網站的論壇上看到一條被偽造的虛假報道,標題為《壽衣上街?改革開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寫:“昨晚,8名壽衣打扮的青年驚現在京城鬧市王府井……這次身穿壽衣走上王府井,他們希望能夠為恢復傳統的殯葬業做出貢獻。”他們最后不得不把上傳圖片的一家數碼公司告上法庭。

  盡管有這些前車之鑒,重慶的這幫漢友最終還是決定出動。“他們遇到的尷尬恰好說明漢服是什么,需要更多人知道。”

  在磁器口的祭奠結束以后,他們決定來一次更大的“冒險體驗”:到人流密集的沙坪壩鬧市區去瀟灑走一回。

  “我們一站在三峽廣場就立即吸引了這么多人過來詢問,人山人海啊,我們就是要告訴大家這是漢族的服裝。”此次活動的召集人、20歲的大學生邱少華告訴記者,剛才他從大渡口來沙坪壩的一路上什么聲音都有:韓國人,日本人?后來,他戴上了頭就有人問:你是道士還是書生?更多的人干脆問他:你是哪個朝代的?這讓邱少華有些哭笑不得。

  面對路上行人偶爾投來的異樣目光,背著一副古琴的李段泉是這次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本身從事建筑設行業。“我們古代的人上至公侯,下至百姓,都穿漢服,就像現代人穿牛仔服一樣普通,可是到了現代,漢服消失都已360多年了,我們不想就這樣看著漢族文化被歷史的長河淹沒。”

  身著粉紅色漢服的公司職員阿九告訴記者,前幾天,她穿著這套漢服去公園拍照留念,結果被路人嬉笑,以為是戲子,結果她就當眾給這些人上了一堂歷史課,居然發展了幾個漢服愛好者。阿九有兩套漂亮的漢服,別看她只有21歲卻已經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漢友了。

“現在我幾乎每個節日都會穿著漢服過,穿慣了越發不愛穿西式衣服了”。學旅游歷史文化出身的導游蔣雨潔向記者自述其穿漢服的經歷: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看,還有人很沒禮貌的哈哈大笑,但是我早就免疫了,只是到最后,一個小女孩的話把我刺痛了,她說“哇塞,這還是人嗎!”聲音很大,大家都笑了。我其實很生氣也很悲哀,很多人已經不會欣賞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了,“我就是要穿給他們看!”。她是專門從成都趕過來的漢服愛好者,今天還有母親前來作陪。

  旁邊有人在問,穿這樣的衣服麻煩嗎?“今天,我只用了幾分鐘就穿戴整齊了,頭發很牢固哦,到現在一點都沒散。”年輕的西南大學歷史系學生張夢鑰大聲說:“以后不要說漢服麻煩了,她跟現代服裝沒什么不同。”   


好奇的溫州游客將他們當成了“景點”。

  雖然有點被當成猴子看的不爽感覺,但是總的來講這場重慶漢服秀還算和諧。最頭疼的是第一次參加活動的在渝中區某政府部門工作的小余,他穿著一身制服來參加聚會,與漢友碰面后第一次穿上了漢服。“對于復興漢服,我是絕對贊成的,作為占95%的漢人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是有些羞恥的”。但是,當他母親得知他要搞這些出位的活動后,大為擔憂,一路上不停地給他打電話,甚至出動了單位領導給他打電話。“我們是正當活動,又不是非法聚會,擔心什么啊!”他對著話筒喊。



 

  “無論穿著這套漢服在大街上會受到多少誤會和歧義,我都希望通過努力去追尋300年前淡忘的記憶,喚醒更多人對失去文化的渴望和熱誠”。邱少華這樣向記者描述他第一次穿著漢服上街的情景:沒敢直接在大街上穿,是把漢服帶到成都武侯祠里才穿上的。當時還是猶豫了很久,本來我這的性格就比較害羞。我知道,穿上漢服后會引來百之百的回頭率,會有很多不同的目光向我看來,而且大多也會是驚訝、奇怪、好笑、不解……最后我在劉備墓前還是穿上了漢服。自從穿上這個承載了民族精神的圣物,我也慢慢習慣了那些目光。現在,把漢服穿在身上,覺得很驕傲。

  邱少華告訴記者,在重慶大約有20個漢友,加上潛水的大約有100多個,各種年齡、各種職業的人都有。由于當天是節后第一天,好幾個在工作的漢友都未能參加活動。“他們都打電話給我,很想來,可惜脫不開身。”

  “漢服運動”在全國星火燎原

  “今后只要有機會,我就要經常穿著傳統服飾走到重慶的大街上。身著漢服上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這是件嚴肅而又光榮的事。”邱少華說,穿漢服只是一種形式,實質是要復興漢民族文化,為這個復興的國家找到更多國家符號。2003年,他曾在四川德陽孔廟舉行自己的成人禮。邱少華并不是一個激進的漢服主義者,他認為,不是什么時候都穿漢服,但至少要讓漢族人知道漢族人是有服裝的,自己的民族不是一個光屁股的民族。以前,他的這些想法都找不到可以溝通的人,后來在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了一個朋友的貼子里有漢網的鏈接,從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漢友,相見恨晚。

  這邱少華口中的“夢中的好地方”,也被網友稱做“漢族人之網”。在其首頁,他們這樣莊嚴地宣告:“我們是漢族人,熱愛漢族,也熱愛中華民族。我們把光榮與55個兄弟民族一起分享……只有一個強大且自信的漢民族才有能力扶助和支持兄弟民族,才能真正的凝聚起中華民族。”

因有漢網存在,漢服逐漸為更多的普通人所了解欣賞。因為喜歡漢服,越來越多的像邱少華這樣的網友相聚在網上。版主之一王允告訴記者,漢網由2003年元月成立之初的四五人,發展到了現在注冊ID有36000多人。這些成員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本身對漢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另一種是無意中瀏覽到漢網的內容,受到漢網網友影響,也成為漢文化或漢服的愛好者。”如今,有關漢服的內容成了許多以討論傳統文化為主的網站的熱門題,很多綜合性論壇,也紛紛出現此類討論區。

  據王允介紹,目前漢網還沒有正式組織過活動,但各地網友自發的活動很多,也很豐富,活動經費都是AA制。在北京、上海網友們還舉行了很多大規模的活動:穿著漢服參觀、祭祀,組織讀經、彈琴聽琴等等。今年2月2日,他們在上海也舉辦了“穿漢服過春節”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30多位網友參加。

  好奇的溫州游客將他們當成了“景點”



 

  漢網成立兩年多來,在網友們的推動下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復興“漢服運動”,引起各方關注。發起復興“漢服運動”的中堅力量大約100多人,大部分都是青年人,以在校大學生和剛參加工作的人居多。

  西南大學的張夢鑰正做著“漢服”的文字收集整理工作,她打算出一本關于漢服的書。漢網網友歐陽雨曦也特別搜集了網友們穿“漢服”的感受,在極力提倡符合歷史原貌的情況下,歐陽雨曦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通過實踐檢驗,發現并沒什么不方便的。只是因為“漢服”斷代久遠了,所以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認為“漢服”一定拖沓,這不過是一個誤會。

  重慶女孩蔣雨潔已經開始了漢服如何適應現代節奏的思考:如何讓現代人也能夠穿上漢服?女裝應該問題不大,估計男裝上需要設計師多費些周章。現在的男士不蓄發,再完全沿用過去的服飾就會顯得有些古怪,所以,可以改進一下衣服,更簡潔、精干一些,正式場合可以有兩種類型的服飾:一種是改良的中山裝,一種是漢服改良,后者的改動需要更多的智慧,兩種服裝分別應對不同場合。“咱國家人那么多,相信應該會有這樣的智慧吧”。   


對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真精神的認同?

  更多的網友們則在網絡上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一位名叫自由騎士的網友說,少數民族還能穿美麗的民族衣裳,在國外,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一眼就能夠通過服飾認出來,而現在我們漢民族的很多人卻不知道屬于自己的漢民族服裝是什么,為此很沒有文化歸屬感。“以前總是說中國是文明古國,做一個中國人很驕傲,可是沒有了文化的依托,一切都是空談。”

  網友微風繡女認為,沒有任何愛國的口號比親自穿著漢服更響亮。“當你穿上了‘漢服’,不是為了表演,而覺得是和漢祖先融為了一體。”

  當然,除了“從推廣漢服開始到實現中國的文化復興”這樣的聲音以外,也有另外的情緒:“漢服的復興有利于我們繼承古人的審美傳統,現在的時代是個混沌的沒有道德的時代,我們需要重建道德”。大批網友在立志復興漢服的帖子上還發表宣言:他們團結并親近今日的兄弟民族,他們要堅定而溫和地復興漢文化和漢服。 

  王允說,其實漢網不是組織者和發動者,它只是一個平臺,是一個合理、合法表達民族感情,尋找民族定位的平臺。漢網上經常會有不同的聲音,也有對于民族精神不同的理解,但這只是一些網友思想上的分歧,不能用任何“主義”來貼標簽。漢網網友只是漢服的愛好者、實踐者和倡導者,目的是讓更多人認識、熱愛民族文化。

“漢服的復興其實也是一種自信自尊自愛的表現”。網友廬山面目說,“漢族人本就該有自己的禮服啊,哪種服飾最合適我們、最端莊、歷史最悠久、我們對它有最多的期待,哪種就成為我們自己選擇的正式服飾,這沒有任何問題吧。”

  對此,國際著名華文媒體《聯合早報》發表評論文章說,在漢網上興起的漢服事業,從2003年1月1日建立時的清淡平靜到2003年后半年之后的熱鬧景象,讓人看到了希望。

  漢服運動,有可能從一群年輕人顯得有點沖動和幼稚的行為,演變成一場更深層次的思想文化事件。

  “漢服運動”難逃“作秀”之嫌?




    隨著民族的復興,漢族人逐漸意識到了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恢復漢民族傳統服飾的漢服運動出現。目前,關于漢族的民族服裝仍存在爭議。比如,有人認為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作為這個民族的象征應該予以全面恢復。而反對者認為,漢服只是漢族的民族服裝。漢族人可以效仿其他民族,在節日慶典、休閑時穿著漢服,平時仍著現在的服裝。另外的聲音則堅持漢服是古裝,現代漢族應該以馬褂、旗跑作為民族服裝。當然,堅持漢族沒有民族服裝看法的人也大有人在。

  《南方都市報》發表評論文章批評說這是一次行為藝術的表演,便立即有人跳出來反駁,說這樣的批評是反應過于激烈的表現,會導致大眾對原本事件的誤解,甚至很不客氣地說,這已經對“漢服”事件的參與者們構成了人格侮辱。不過,這的確是具備爭議的話題。在藝術上,這場漢服運動似乎就是一種行為秀,很突兀地穿上漢裝,行走于現代的流行服飾王國里,的確是難以逃脫作秀的嫌疑;而在文化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穿上漢服,不能給他人一種對召喚傳統文化的印象。

  網友羽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對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真精神的認同?或者說,要想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這種服裝表達是否可取——它是在推進,還是在阻擋我們的承繼?甚至還可以問,我們想用傳統文化中“拿來”的是什么,這必然要求裝上古典衣物才能實現嗎?是的,沒有人能給這些復雜的問題一個肯定的答案。對此,羽戈自己的看法是,“漢服”事件中所流淌的對傳統文化的情懷,僅僅是形式上的,同時也是籠統的、沒有仔細區分優劣的——漢服的確很有美感,但它如果具有足夠的優點,怎么會被西裝等所取代呢?羽戈說,即使我們承認,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忠義誠信”,那么在現代社會里實踐這些理念,難道必須要穿上漢服嗎?服裝能給我們帶來如此厚重的信心嗎?對于“漢服運動”羽戈說他愿善意地做出這樣的結論:這不過就是一場基于狹隘的民族觀念的行為藝術,只是比較有文化味道而已。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李世平教授則告訴記者,看過幾部韓國連續劇,包括去年上映的《大長今》,一直就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韓國的民族傳統保存得那么的好,和現代文明相輔相成,展現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態。我不禁要問,我們國家所依賴生存的的文化根基到哪里去了?人們的思想趨于西化,這是由于中國近代歷史使然,伴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有必要找回失去的民族的特征性的東西。“選擇漢服這種形式作為回歸傳統的象征,是因為它簡單直接。漢服可以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直接體現漢文化的復興。”

附著于漢服的民族文化圖騰



 

  事實上,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對于漢服消亡的解釋,漢友李段泉解釋說:清滅明后,清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于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并禁止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及其延續,而非漢族的民族服飾。

  邱少華說“我一直很討厭西裝那種束縛人的感覺,所以我買過一件短袖唐裝,我穿到外面去過。”但在接觸漢服之后,他不穿唐裝了,他管那個叫“偽唐裝”。

  “我們的民族正經歷著變革,走向昌盛和復興。然而,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民族性和主體性卻沒有以相同的速度加強,甚至在很多領域出現了文化荒漠”。漢友李段泉說,我們提倡漢服、宣揚民族文化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對漢民族的文化歷史遺產有正確、理性的認識,并且能夠將它發揚光大,能夠從心底里深深的記得:我們是黃帝的后代。

  何謂復興?漢友們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漢網創始人李敏輝說:“復興和復古的區別在于,復興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而復古只有承前和繼往,并沒有傳承的概念,我們要做的是把消失了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撿起來,并且把它發揚下去,找回漢民族的主體性。”

  漢友邱少華說,恢復漢服是恢復漢民族文明的最佳切入點。張夢鑰研究漢服多年,她認為,對于任何文明而言,表象和內在是一個事物不可分割的兩面。而文明外在的表象之一,就是相應的服裝禮儀。由于中華民族的概念替代了主體民族,漢族自身的定位被虛化了。而通過穿漢服可以讓漢族人了解到自己文化中的禮儀,進而深入的了解漢文明,做到表象和精神合一。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李世平教授表示,漢服與滿服一樣都是民族服裝。漢服與其他服裝一樣美,只不過它作為漢族的服裝有其他服裝不能代替的美;它體現了更古老的歷史的印記。“但切忌將漢服運動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更不能和歷史糾紛聯系在一起。”李教授說,如果夾雜了太多政治歷史的東西,就不好了。“現在的人講求自由,漢服的喜歡與否也是個人權利。從穿上漢服,引起對傳統文化的美好感覺,只要不自大,不故步自封,在傳統文化與審美的尺度下,漢服是有生存之地的”。

  ■新聞背景

  遺失的文明——漢服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56個民族中,藏族、蒙族、維族等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惟獨漢族卻似乎忘記以至丟失了自己的民族服裝。

  其實漢族并非自古以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相反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還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扣。

  寬衣大袖的漢族服裝也反映了漢族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閑清凈的安祥生活,不喜歡搞激烈冒險的活動。寬衣大袖的服裝,對于觀月賞花、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的悠閑生活是再合適不過,但穿這樣的服裝搞騎馬打獵等激烈活動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來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采用窄袖緊身的服裝,以適應他們喜歡騎射冒險的生活方式。戰國時趙武靈王曾經想推行窄袖緊身“胡服”,但由于傳統勢力太大并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窄袖緊身的胡服也曾風行過一時,但并沒有對傳統的漢族服飾造成很大影響。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頭,改梳發辮。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漢族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從此滅絕,漢族成了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

  盡管傳統的漢式服裝在中國絕跡,卻在日本與韓國生根開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漢族服飾就逐步進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國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積極引進唐朝漢式服飾,日本民間也大舉流行所謂“唐風”服裝,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漢式服飾基礎上形成的;而作為受漢文化影響極大的民族,韓國傳統服裝更具漢服風韻。

  但現在漢人已無法討還自己發明創造的漢服發明權——世界上已把寬衣大袖服裝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裝,西方人也按照日文發音把此類服裝稱作“KIMONO”,而滿族的民族服裝旗袍則被稱為“CHINA DRESS”。

    來源:重慶《時代信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