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會“選擇”后代性別
2013年07月12日
刊登在7月10日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能影響自己后代的性別,以便把繁殖成功的幾率最大化。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10日報道指出,這項研究證明了長期以來的一個理論,即動物可以影響它們后代的性別,以適應環境條件和其他因素。研究結果基于圣迭戈動物園多年來記錄的從靈長類動物到犀牛等4萬頭哺乳動物的出生情況。
報道稱,和后代中子女數量均等的哺乳動物相比,后代多為雄性的雌性哺乳動物擁有的子孫數量可高達前者的2.7倍。而后代多為雌性的哺乳動物擁有的子孫數量往往也比前者多,雖然效果沒那么明顯。論文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學的生態學研究家約瑟夫·加納表示:“當母親生下的后代主要是雄性時,這些雄性后代能勝過它們的同伴。”
但這并不意味著哺乳動物能有意識地選擇生下雄性后代還是雌性后代。相反,環境和社會因素會對它們的生理機能產生微妙的影響,所以它們往往會產下有最佳幾率傳遞其基因的后代。
報道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進化生物學家就懷疑動物能影響后代的性別,以便把后代繁殖成功的幾率最大化。譬如說,地位高的雄性一般會有更多孩子,所以富裕的父母可能會多生男孩。至少對人類來說,情況似乎是這樣的。加納表示:“億萬富翁有兒子的可能性比有女兒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加納指出,相比之下,在鬧饑荒的時候,生女兒是個更好的選擇,因為孕育和撫養其長大所消耗的能量更少。
但科學家們極其缺乏證據來證明這一理論。要檢驗這個理論,研究人員必須證明后代中雄性或雌性偏多的哺乳動物比后代中子女數量均等的哺乳動物擁有更多子孫。
加納說,這需要追蹤上下三代的數據,稍有偏差,整個數據就會變得無用。在野生的情況下,進行如此細致精確的跟蹤調查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加納及其同事分析了圣迭戈動物園90年來記錄的198種哺乳動物(大約4萬個體)的出生情況。調查對象包括從靈長類動物到犀牛到馬的各類哺乳動物。
報道說,調查發現,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后代多為雄性的雌性哺乳動物擁有的子孫數量是后代中子女數量均等的哺乳動物的2.5倍。后代多為雄性的雄性哺乳動物也有類似的優勢。
此外,后代多為雌性的哺乳動物也會有繁殖上的優勢,雖然效果要小一些。加納猜測,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一些特定的母系種族,譬如說獼猴這樣的靈長類動物。在這些母系種族中,雌性地位較高會增加它們生下更多雌性后代、從而把基因傳下去的幾率。
但哺乳動物究竟如何控制后代的性別仍然是個謎。加納猜測,血液中有較高的葡萄糖或脂肪酸含量可能會不利于雌性胚胎發育,或者說較高的睪丸激素水平可能會讓卵子更容易接受雄性精子。
報道稱,不管怎樣,在這場關于性別的斗爭中,情況可能不在雄性的控制之中。加納指出,事實上,決定后代性別的可能是雌性的身體。當然,哺乳動物并不能有意識地選擇后代性別。相反,雌性的身體有可能對環境因素做出反應,從而決定其后代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