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推行土壤環保認證
2013年07月17日 來源:三湘都市報
長沙推行土壤環保認證,26家企業遞交申請求驗土
在尷尬的困局面前,民間和官方的力量正在發酵。
7月,長沙市環保局發布消息,長沙率先在全國對種植農產品的土壤進行環保認證——
長沙會對符合土壤環保認證要求的農產品基地,頒發土壤環保認證證書、標牌,其生產的農產品可使用土壤環保認證標志。
這意味著,以后我們吃的稻米果蔬,都可能帶上“土地身份證”。
空氣與水均有治法,土壤除污尚是真空
國內治土尚缺標準
7月13日,長沙市圖書館,一場“土壤污染與食品安全”的專場論壇在此舉行,鎘污染和土壤修復成為焦點。
在廣東省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看來,土壤修復的尷尬現狀源自路線圖模糊和污染現狀不明。
這位國內最早研究土壤修復的留日博士介紹,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分為耕地修復、污染場地修復與礦山修復。
污染工廠舊址多位于用地需求旺盛的城區,場地修復的步伐走得稍快。但按常理,礦山是污染源頭,耕地是糧食產地,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他說,去年國務院多部委集中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制度和規劃,但在需修復的污染程度標準、修復技術與標準等方面仍是空白。
“國家已出臺空氣、水和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法,獨缺土壤污染防治法,更重要的是連污染現狀都沒公布。”陳能場認為土壤修復卡殼于此。
但在陳能場看來,土壤修復即將進入“井噴期”。他的信心源自兩則消息:6月5日,環保部發布的《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于責任人義務、調查評估方法和內容、監督管理細則都作出了規定;6月12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透露:“中國正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繪制土壤重金屬的‘人類污染圖’。”
“路線雖模糊,但前景很光明。”陳能場說。
種植大戶可領環保證賣糧蔬
長沙破冰土壤認證
沸沸揚揚的消息中,長沙早已開始謀劃大動作。
2012年底,長沙市政府發文要求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并提出要在望城、長沙縣、瀏陽和寧鄉每年選一個百畝以上的污染耕地作為試點,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
長沙市還專門成立了由環保、農業、食品安全等部門組成的土壤環保認證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全市土壤環保認證申報、考核和管理。
長沙市內用于種植糧食作物、蔬菜、水果、茶葉、豆類、油料作物及藥材、草料等作物的農業用地土壤200畝以上的,均可自愿申報土壤環保認證。
認證級別分為綠色土壤認證和生態土壤認證。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可認證為綠色土壤;達到一級標準以上,認證為生態土壤。
今后,長沙的種植大戶們可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調查監測,并將調查報告以及材料遞交長沙市土壤環保認證管理辦公室。評審通過,即可獲得土壤環保認證的證書、標志和標牌。獲證單位可將土壤環保認證標志印制在獲證產品標簽、說明書及廣告宣傳材料上。
“我們首先保證源頭土壤的安全”
26家企業申請驗土
“不能說土壤環保,食品就安全;也不能說食品不安全,土壤就不安全。”長沙市環保局自然處副處長禹文峰說。
她表示,土壤保護涉及面廣,目前能做的是以土壤認證來推進食品安全,“其中涉及到多個環節,我們首先保證源頭的土壤。”
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將采用座談、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對申請區域周圍工礦企業污染源分布,垃圾填埋場、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填埋場、電廠灰場等情況做詳細調查,農藥、肥料和農田灌溉水等也在調查之列。
目前,長沙已經有26家蔬菜、茶葉與無公害食品等單位遞交申請報告。第三方評審團和專家組正在籌建。
獲證也并非一勞永逸。《長沙市土壤環保認證管理辦法(試行)》顯示,《土壤環保認證證書》有效期為3年,期滿需重新辦理。
這期間,若發現有污染、藥肥施用不當等情形,將責令獲證單位限期整改;整改期間,停用證書、標志及標牌。如有弄虛作假、土壤被污染或生態被破壞、轉讓和買賣認證標志等行為,將撤銷認證,收回標牌。
“我們不必談鎘色變”
土壤鎘超標≠大米鎘超標
在官方的宏觀構架背后,民間自救也在進行。
7月13日下午,由省內環保志愿者和博友發起的湖南省博友沙龍“土壤污染與食品安全”的專場論壇第二期在長沙市圖書館舉行。廣東省土壤研究所的研究員陳能場、湖南省地質研究院教授童潛明分享了他們對中國和湖南土壤污染與食品安全的研究成果?,F場對鎘米和鎘米標準討論熱烈,博友爭相發言,共150余人參加討論。
陳能場認為,目前,我國居民攝取的鈣、鐵等維生素普遍偏低,直接導致人體對鎘的防御能力降低。
“不必談鎘色變。”陳能場說,土壤鎘含量與大米鎘含量并無線性關系。
他舉例說,攸縣某地區土壤干凈,但大米也超標。土壤鎘超標不等于大米鎘超標。鎘大米的產生,要從土壤-鎘-水稻整個生產體系來理解。大量施用氮磷肥等都能導致大米鎘超標。
“洞庭湖區的大米很安全”
現行標準比國際苛刻
湖南省地質研究院教授童潛明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大米的鎘含量。他認為目前的鎘污染沒想象的嚴重,關鍵在于國內標準嚴苛。
目前,我國食品衛生標準規定,大米中鎘含量大于0.2毫克/公斤,蔬菜大于0.05毫克/公斤即為超標,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是大米為0.4毫克/公斤,蔬菜鎘為0.2毫克/公斤。
童潛明認為,鎘標準應以長期吃鎘大米人群是否有鎘慢性中毒來制定。鎘慢性中毒最易感覺得到的是骨痛易折的“骨痛病”,省內發病過的醴陵潘家沖、瀏陽七寶山和安化715礦居民中就有20%左右的“骨痛病”,而其土壤中鎘含量為0.8~2.0毫克/公斤。
“目前來看,土壤鎘超標地區并未發生大規模鎘中毒事件,所以,這是標準問題。”童潛明說。
2007年,由省地質調查院、省環保監測總站、省農科院等26家單位承擔的“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項目”調查了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省面積的18.4%,結果顯示,洞庭湖農用地中等以上占86%。
“在鎘污染嚴重地區,骨痛病和骨癌患病率很低,也沒顯示任何鎘慢性中毒。這說明洞庭湖區的大米很安全,也說明現行大米鎘標準過嚴。”童潛明說。
【生活科普】
吃一個豬腎=吃一周鎘大米
陳能場介紹,經研究證明,進入人體的92%到98%的鎘會自動排出,平均吸收率為5%。其中三分之一入腎,四分之一入肝,但排出速率僅十萬分之五,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為17到38年。如果骨骼里的鈣元素被鎘取代,人會變矮,骨頭變脆。體內鎘元素過量將導致骨痛病。
他總結,人一生攝取的鎘不應超過2克,按照現行的0.2mg/kg標準,每人每天能食用大米274 克。
“每天食用的大米、蔬菜和肉類是鎘的主要來源,四成來自于大米。豬內臟和蝦,是鎘元素的富集之地”。
而一項持續4年的研究收集了14個省市的兩千余組數據,表明豬腎中鎘的總平均值為2.82 mg/kg,遠高于牛羊腎。對此,陳能場舉例說:吃一個豬腎臟,等于吃一周的鎘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