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路橋現代農業綜合園區
2013年07月30日 來源: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這幾天,張菊花忙得不亦樂乎——她花了4個月左右建起的百興畜禽養殖公司,第一批100多頭生豬準備上市了。
這家坐落在路橋金清鎮民豐村的生態養殖場,投入1000多萬元,欄場面積32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可達5000頭。養殖場所處的路橋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已列入今年市區環境建設“108項工程”。
循環利用廢棄物,養殖生態化
“今天很熱,辛苦你們了。”昨天上午10點,曬得黝黑卻顯得干練的張菊花,頂著烈日站在養殖場大門口迎接記者一行。
在她的引領下,記者和路橋畜牧局干部走進養殖場,仿佛置身于園林之中,不僅沒有絲毫的豬糞臭味,也看不見蒼蠅和蚊子。除了生產、養殖和生活區等合理布局外,場里還種植了水蜜桃等大量水果,沼氣池建造得像一座花壇。
“這里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養殖的生態化。”路橋畜牧局局長沈堅介紹說,這家養殖場以周邊種植基地為消納體,開展畜禽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譬如,養殖場的固體糞污經堆漚發酵后加工成有機肥;液體糞污經沼氣池發酵后,沼氣用于養殖場和周邊農戶的生活用氣。
其中,最具獨創的是沼液使用,采用儲液塔輸送方式,即建一個儲藏塔和輸送管道,將多余的沼液用水泵打到塔里,待農戶需求時,打開田頭的閥門就能使用,形成生態小循環,減少養殖治理的二次污染。
“施肥不但像放自來水一樣方便,它更能促進植物生長,產量和質量都比使用化肥好。”路橋農技總站專家老李說,這樣的循環利用,實現了糞污的“零排放”,同時又減少畜禽排泄物和農用化肥的雙重污染,確保河道不受傷害。
全自動操控,設施現代化
“為何園中沒有氣味呢?”記者頗為關心豬舍的衛生和管理。走進養殖區,只見一排整潔有序的豬舍掩映在樹叢中。
“等等,先消消毒吧。”當記者準備一腳踩進豬舍時,張菊花靦腆地說,每次有人進入豬舍內,都必須場內消毒。“那得多麻煩,要花多長時間?”記者充滿疑慮。
“吧嗒”一聲,張菊花按了下門框上的按鈕,整個豬舍剎那間變成了“浴室”,數十個消毒噴頭自動統一噴灑,數分鐘后,消毒完畢,客人可以“安全”拜訪了。
張菊花介紹,整個養殖過程基本實現現代化操作,除了自動消毒外,還可自動喂食、自動飲水,完全沒有傳統養殖的骯臟和臭味。
沈堅說,畜牧養殖的現代化,是今后養殖業的必經之路,也是從源頭開始治污,克服排泄物對周邊河道的侵害。
90后大學生加盟,管理制度化
“發展養殖業,實現中國夢。”這是百興養殖場辦公樓前的一副對聯。這座現代化的養殖場剛剛建成,今年暑假就有4名應屆大學生應聘加盟。
“以前,總認為養豬就是臭和臟的代名詞。現在才發現,這里也能實現人生夢想。”畢業于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盧亞杰說,采用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的現代化養殖業,必須做好每個細節、每個環節。
記者了解到,百興養殖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廢棄物處理、養殖、生產有機肥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管理制度,實現科學有序養殖。
同時,養殖場還注重質量安全,盡可能少用藥,禁用抗生素等,保障生豬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