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部分動物被喂出假日病
2013年08月08日
暑假期間,眾多的家長和孩子走進動物園,親近自然,養成愛護小動物的習慣。可隨著游人增多,一些小動物患上了“假日病”消化不良甚至脫毛,工作人員不得不有計劃地為它們減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記者發現,病根子還是在游客隨意投喂上,動物園380面警示牌,還是管不住一只投喂的手。
熊山半小時20多人次投喂
前天(08月07日)下午,參加動物園夏令營活動的30余名小朋友正在猴山參觀,動物園的保育員在一旁認真地講解如何識別猴群首領。10歲的石瑞辰忽然發現,有人蹲在地上通過鐵絲網眼喂小猴子吃饅頭。
“不要喂它東西,會吃壞肚子的。”石瑞辰連忙跑上前勸阻。正在投喂的大人沒反應,石瑞辰提高嗓門兒繼續說,“現在天氣熱,饅頭、面包這些吃的容易變質,老師說過不能隨便喂給動物吃。”原來,夏令營的老師剛剛講過投喂的危害,小朋友們都記住了。
孩子們紛紛圍上來,你一言我一句把大人“教育”了一番。“好吧,好吧,我不喂了。”大人站起身,拉著身旁的孩子默默地走開了。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猴山已經成為一座“玻璃房”,但仍設置了距地面半米高的鐵絲網,讓小猴子們呼吸新鮮的空氣。一些游客就蹲在地上,通過這些小網格喂猴子吃東西。
記者在熊山、鹿苑、羊駝等獸舍看到,投喂動物的現象很普遍,而且多數發生在帶孩子游玩的大人身上。
在熊山參觀點,一位家長指揮著孩子,不斷地向黑熊“空投”火腿腸。只見大人手拿水果刀,把一根火腿腸截成許多段,再遞給孩子。記者走近發現,大人的手提袋里還裝著一整袋火腿腸,顯然是有備而來。還有一位女士干脆把自己吃了一半兒的蘋果砸向黑熊,把本來低著頭的大家伙嚇了一跳。
半小時內,共有20多人投喂黑熊,投喂的食物包括爆米花、水果、面包片還有果汁飲料。在鹿苑、斑馬、羚牛等參觀點,也都有游客帶著蔬菜、面包等各種食物進行投喂。當記者詢問這些食物是否能給動物吃時,他們大都不以為然地回答:“不要緊,你看它們不都吃得挺歡的嘛!”
饞嘴動物患上“假日病”
在國內許多動物園,動物普遍存在星期一綜合征,也就是由于節假日游客投喂過多,造成動物在周一生病的頻率增加。記者昨天從北京動物園了解到,暑假期間,隨著游客增多,園內一些動物也出現過這種癥狀,比如消化不良或者脫毛。為了防止動物被撐壞,工作人員不得不有計劃地為動物減少食量,但這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據一位飼養員介紹,聰明伶俐的猴子最容易患“假日病”。即使是猴山改造成半封閉的玻璃房后,小猴子仍然通過腳下的鐵絲網,伸手討食。“游人投喂是導致動物患病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說一些人喂猴子吃花生、瓜子,這些干果油脂含量高,猴子吃多了會得脂肪肝,還有的患上脂溢性脫毛。”工作人員介紹,斑馬、金毛羚牛等食草動物也出現過病癥,原因是吃了游人隨手拔起的景觀草,而這種草皮上可能有農藥。
“許多動物都沒有主觀選擇能力,尤其是饞嘴的食肉動物,吃飽了還會吃。這樣一來,拒絕投喂就是游客的責任了。”工作人員說。
380面警示牌不奏效
實際上,在猴山、熊山等參觀點都立著“禁止投喂”的標牌。黑熊“家”的四壁上還畫著有趣的警示語“別喂了!說你呢。”記者從動物園了解到,園方總共在380面警示牌上標出“禁止投喂”的宣傳語,但許多人對此置若罔聞。
“我們的園內廣播以20分鐘一次的頻次播放游園須知,免費導游圖和門票背面也都寫有請勿投喂的文字。”動物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減少投喂給動物帶來的傷害,園方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白熊館和猴舍的改造,半封閉的玻璃房從源頭上阻隔投喂行為。在美洲動物等參觀點挖出三四米寬的壕溝,既防止動物躍出欄桿,又避免不良投喂。每逢周末,都有大批志愿者出動,勸阻游客不良投喂行為。
“親近動物是人的天性,但是不能因為"錯愛"而傷害動物。文明游園,拒絕投喂,大人應該給孩子做出表率。”這位負責人介紹,園內近期還將對多處獸舍進行改造升級,半封閉的透明玻璃將在更多參觀點豎起。
鏈接
投喂致動物傷亡案例
2011年8月,延吉公園里的一只駱駝由于大量食用了游客投食的塑料袋,導致胃里的一桶多塑料袋纏在一起,被折磨得無精打采,最終不得不因此做了手術。
2012年4月29日,北京動物園一只名叫“泉泉”的川金絲猴死亡,動物園對留存的飼料樣品分析顯示,飼料不存在問題,懷疑游客投喂致其死亡。
2012年8月,北京動物園一只天鵝寶寶夭折。經檢查表明,游客投喂的熟玉米粒是天鵝寶寶死亡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