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殿一角
作者 王冠群 張磊
黑龍江日報《生活報》6日報道:朝日殿基址遺跡是我國目前已知宋金時期面積最大的古宮殿遺址,被專家稱為“宋金第一殿”。它還曾被確定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四年時間匆匆過去,如今的朝日殿遺跡上荒草遍布,不知哪一天還能重見天日。
3日,踏查一團的記者們進入了被嚴密看管著的這處遺跡。雖然這座八百年前遺跡的眾多疑團已經大白于天下,然而,在采訪此地時,我們依然從村民與遺跡看護人的口中,又了解到了這座遺跡的更多傳奇。
被拒墻外30分鐘
清晨的田野露水沉重,在朝陽的照耀下,遠遠望去,霧氣繚繞。徒步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盡可能的選擇直線路徑。走在草地與田壟之中,不多時,所有人的鞋子與褲角便已經濕透,沾在小腿上一片冰涼,潮氣順著褲管上涌。路邊村落的數戶農家上空早已升起了縷縷炊煙,不時會遇到早起的村民,望著我們這背著大包、扛著龍旗、裝備古怪的一行隊伍,目露狐疑之色。
9時15分,高速路橋下的朝日殿遺址已經遙遙在望,走了近兩個多小時的路程,這回記者們終于可以輕松一下。走近朝日殿,卻發現它被細密的兩米高鐵絲網團團圍住,大鐵門緊閉。隔門相望,遺跡上除了滿目荒草、數垛玉米秸與一座小紅房外,實在是找不到一處與大名鼎鼎的朝日殿搭邊兒的跡象。記者們意外地發現,大鐵門上有幾行手寫的小字———“朝日殿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管理員王仁海電話1379678xxxx”。按號索人,電話接通后,另一邊傳來了“我正在耕地,一會兒就到”的好消息。
踏查隊員只好耐心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個小時。
“兩坰半”的故事
9時40分許,面龐黝黑、身材瘦高、挽著衣袖、腳穿高腰雨靴的王仁海,騎著自行車出現了。隨后,踏查一團的記者與剛趕過來的亞溝鎮干部王春雨,一起走進了遺址。
質樸的老王很是健談,據他說,自2003年開設保護區后,他就一直擔任這里的管理員。據了解,朝日殿基址為正東南向,由主殿、過廊與后殿組成。主殿兩側與回廊相連,兩側回廊之間距離約為184米,宮門經兩側回廊到主殿建筑布局基本呈正方形結構。其中,主殿中部臺基排列有序的44個正方形夯筑磉墩,規格巨大,一般邊長4米多,深4至5米,內置多層炭料等以防潮。主殿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正殿,完全合乎中國古代建筑制度中歷代皇帝所用的至尊等級規模。主殿、過廊與后廊構成“工”字形一體建筑,建筑造型獨特,為國內僅見。主殿、過廊與后廊形成“工”字形一體建筑,總面積4668平方米。而當年出土的遺物以灰瓦青磚等建筑構件為大宗,基本不見琉璃制品。較精美與珍貴的,主要是各種建筑飾件,如石璃虎、石龍螭首、灰陶神鳥、人面瓦當等。
一邊講著,老王一邊領著記者們看了看貼在墻上的兩份2002年末的報紙。上面記載著有關朝日殿被發現時的內容,早已變得深黃的紙頁看上去也頗有文物氣息。“這兒當年都是沒人要的耕地,主要是地上瓦礫太多。”44歲的王仁海向記者們講了一段朝日殿被發現前的老故事。據說,這兒當年是劉秀屯的耕地,1960年前后,一位李姓的村民分到了這片地。由于瓦礫太多,實在不好耕種,李姓村民就想搬到長勝二組去,借以擺脫這“兩坰半”劣田。可那時人少地多,村里決定,人遷走可以,不過這片地也得“帶走”,由李姓村民繼續耕種。為這,李姓村民還被大家給取了一個外號,叫做“兩坰半”。
一笑而過之后,老王接著說,現在這塊地成了寶地了。不僅被設成了保護區,高速公路也為它改了道。就連緊挨著的耕地,開春時想由旱田變成水田也得申請,怕變成了水田后,不小心淹了保護區內的朝日殿基址。
何日君再來
據金史專家介紹,朝日殿基址遺跡是我國傳統禮制建筑的罕見實例,它的發現對研究宋金時期政治體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建筑風格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據199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阿城文物管理所對金上京皇城宮殿的調查勘探結果,金上京皇城內的殿址與皇城門之間的中心距離約為七十米,而朝日殿主殿與后殿前后約132米,主殿兩側回廊跨距約184米,其形制遠遠超出上京皇城內皇帝理政或起居的宮殿規模。金世宗稱:“國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可見,金代皇帝對于郊祀規模的重視程度超過了自身的政殿。據有關專家考證,它存在的年限很短,只有18年的歷史,原因歸結于海陵王的南遷京都。
來源:黑龍江日報《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