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逼近極枯水位
來源:大江網 發布時間:2013-11-07
鄱陽湖
贛江成了一個個小河灘
11月5日8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點星子站水位為8.23米,持續逼近8米的極枯水位。
專家表示,每年秋冬季節鄱陽湖都會出現枯水,但今年枯水時間提前,情況也更嚴重,主因還是氣候變化,與近期降雨異常偏少有關。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系統研究顯示,三峽工程運行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整體表現為“預泄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
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逼近極枯水位
根據11月4日衛星監測,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僅為1375平方公里,較8月7日遙感監測的水面減少1447平方公里。與歷史同期相比,鄱陽湖水面更是偏小了25%,這也是近十年來衛星遙感監測到的同期最小水面。
專家表示,每年秋冬季節鄱陽湖都會出現枯水,但今年枯水時間提前,情況也更嚴重,主因還是氣候變化,與近期降雨異常偏少有關。據氣象監測資料顯示,今年9月以來(9月1日-11月4日),我省平均降水量為65.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其間,全省平均氣溫為22.4℃,較常年同期偏高0.7℃。
三峽工程與鄱陽湖及“五河”相互牽連
位于長江中下游交接處南側、我省北部的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其上承我省贛、撫、信、饒、修五大河流之水,下接長江,是長江中下游僅存的兩個通江大湖之一。鄱陽湖流域面積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年均徑流量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5.5%。
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面世前,鄱陽湖與“五河”、長江以純自然的方式上演“三角戲”。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河”和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汛期(4~9月)長達半年之久。進入10月份,湖區水位下降,湖區最低水位一般出現在1~2月。三峽工程運行后,以往的“三角戲”變得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