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6分鐘的視頻短片何以在香港造成如此轟動的效應?片子由一個青年人拍前座中年乘客的肩膀提醒其打手提電話別那么大聲而引發,中年男子回身大聲教訓青年人,要求其道歉。中年男子說話間不乏極其露骨的粗口,青年人惟有勉強應對。中年男子說的一句話“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你為什么挑釁我”成為6分鐘短片中最“閃光”的話語,也成為不少人的口頭禪,并演變成很多種版本,如“你要考試,我要考試,為什么你霸著讀書室”等等。類似的對話可能在香港這個擁擠都市的公共交通中上演無數次,不少還循“初而口角,繼而動武”的“發展路徑”鬧上警署,但惟獨這部短劇被一位有心的年輕人拍下來,在其朋友中流傳,最后被放上視頻共享網站而廣泛傳播,下載量高達數百萬次,不亞于內地年初風行的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拍攝短片的青年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用手機拍攝兩人的對話是怕兩人發生斗毆,立此存照做“呈堂證供”之用,片子的火爆純屬意外收獲。
《巴士阿叔》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同樣是視頻短片,兩者的最終傳播效應卻有所不同?!兑粋€饅頭引發的血案》媒體與民眾“一面倒”支持制作者胡戈,對片子的內容贊譽有加?!栋褪堪⑹濉穭t是個開放性短片,知識分子看了,對“巴士阿叔”不講公德、“粗口成章”而搖頭不已;底層市民看了,對巴士阿叔講出他們的心聲“你有壓力,我有壓力”而擊節拍掌;社會學家仔細看了片子后,發現夜班巴士上兩人6分鐘的口角(主要是阿叔的“單口相聲”,青年人反擊無力)竟然沒有旁人出口聲援青年人,得出香港都市冷漠的結論。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理由。不過,兩個視頻短片都與互聯網密切相關,若沒有互聯網,沒有供網民上傳視頻的園地,很難想象兩者的傳播力度是否如今天大。從“美國偶像”孔慶翔到胡戈的“饅頭血案”以及今天的巴士阿叔,互聯網媒體再次凸顯它的威力——它不在于作出判斷,只在于傳播,最終以數以百萬計的傳播次數而成為大眾生活中的公共事件?!栋褪堪⑹濉纺敲椿穑惨娮C科技硬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前,朋友間有個攝錄機就不得了了,有個什么婚禮生日遠足都要借來用用;后來有了數碼攝錄機,業余愛好者除了拍個人活動上也參與到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去,成為所謂的“目擊者即記者”;如今,手機集攝影機、傳輸工具于一身,輕便的特性使它更容易捕捉近距離尷尬的畫面。
“目擊者即記者”的網絡時代使巴士阿叔瞬間走紅,他的一些話無疑說出都市人的心底話,但他身上也帶著不注重公德的小市民習性。“15分鐘的名人”對社會的影響有待觀察,也值得我們自己審視自身。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媲美《饅頭血案》香港“巴士阿叔”一罵揚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