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市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臨安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的目標。
一、主要歷程
臨安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步早。大體可分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創建國家生態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市三個階段:
1. 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區階段。時間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2年。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成就:一是確保清水長流。那時,全國各地都在大興工業,環境問題比較嚴重,臨安作為錢塘江、太湖源兩大水系的源頭,本著“把重污染變輕污染,再從輕污染變無污染”的指導思想,自1995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了臨安化工廠等129家重點污染企業,在正確處理經濟與環境問題方面先人一步。二是促進農業發展。80年代初,臨安市荒山面積達33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達715平方公里,針對這種情況,創造性地實施“上促青山、下穩良田、主攻中間”和“前促生產、后促流通、主攻加工”的新老“三線”戰略,十多年間全部消滅了宜林荒山,竹林從3000畝猛增到33萬畝,經濟林從25萬畝猛增到120多萬畝,率先譜寫綠山、凈水、富民三部曲,同時為后來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推進生態旅游。山水生態優勢不斷凸顯,林權制度改革全國率先實行,將環境建設大師的先進理念融入到建設和發展之中,使生態旅游業蓬勃興起。以白沙村為代表的部分農村,完成了由“賣木頭”到“賣生態”的飛躍。四是完成創建工作。1995年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1997年順勢而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面禁止燒炭,實行封山育林,投入20多億元實施生態示范工程,建成公益林184萬畝、高效商品林基地130萬畝;2000年編制完成了《臨安市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同年臨安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2.創建國家生態市階段。時間上大致為2003年到2006年。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突出貢獻:一是確立戰略目標。確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依托生態優勢創建國家生態市。2003年初召開的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市委、市府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力爭2008年、確保2010年實現生態市的建設目標(達到國家級生態市考核驗收要求)。2004年完成了《臨安生態市建設規劃》,通過評審后上報市人大常委會批復并全面組織實施。在環境建設方面,摘取了“國家級衛生城市”的桂冠。二是確立發展理念。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確立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理念。明確提出“加快生態市建設,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手抓環境保護,一手抓經濟發展,初步探索如何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在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城市、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等六個方面實施重點突破。
3.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市階段。2006年12月召開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是臨安市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一是提出發展目標。提出了建設以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社會和諧為主要特征的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市,標志著臨安市經濟社會發展跨入了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二是完成創建任務。2007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為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森林城市,12月通過省級生態市創建考核驗收,18個鄉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命名;2008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生態市,
二、主要成效
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中,臨安先行一步走上了生態與經濟并行的道路,完成了以經濟為先、到經濟與環境并行、再到全面建設現代化生態市的發展歷程,現在已形成了四大具有國家意義的特色和亮點。
1.生態環境形成國家品牌。隨著源頭護水工作的落實、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農業全方位綜合開發的加快,山水環境日趨生態化,“藍天、碧水、青山”漸成為全國品牌。建成了以竹筍、山核桃等商品林基地為依托,百萬畝生態公益林為基礎,千余公里通道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社區、庭院各種綠地相互交融,點、線、面、環協調發展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擁有天目山和清涼峰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6.55%,林木蓄積量多達830萬立方米,具有很強的碳吸納能力;全市飲用水源和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年均空氣優良天數高達345天。2007年5月,臨安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這是目前浙江及長三角地區唯一獲得這一稱號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城市。以森林為最大特色的山水生態環境已經形成了國家品牌。
2.環境保護成為國家模范。繼2000年我市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后,2003年又挑起了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重擔。創模過程中,突出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理念,堅決維護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積極發揮山區城市開展創模的帶頭示范作用,努力通過創模提升城市品位。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驗收組專家一致同意通過臨安市創模工作的考核驗收,臨安成為通過我國執行國家“十一五”創模新指標考核驗收的首座城市。考核核驗收組認為,臨安市創模對照“十一五”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工作重過程、重特色、重環境難點熱點,在創新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方面為全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經驗。
3. 持續發展贏得國家榮譽。
三、主要思路
臨安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起步早、進程快、成效大,但還有很多難題要破解,需要提高認識,解放思想,凝聚合力,采取一些高起點大視野的創造性的策略舉措。
1.堅持科學發展理念。臨安的實踐證明,建設縣域生態文明首先是一場深刻的思想理念的變改,一要深刻理解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牢固樹立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的生態價值觀,糾正“人類中心主義”和“絕對環境保護主義”,擯棄“先發展后保護”、“以速度論英雄”的非理性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活、生態、生產“三生共贏”;二要深刻領會省委十二屆七次會議《中共浙省委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的精神實質,站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三要深刻理解生態文化的本質要求,致力于提高全社會的生態道德文化水平,倡導生態倫理、生態良知、生態公正和生態義務,使生態意識成為全民意識,使生態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和基石。
2.堅持整體推進戰略。一要立足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臨安在長期的艱苦實踐中探索出“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模式,高舉生態與科技兩面大旗推動轉型升級,在生態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充分證明依托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好途徑,人類的發展完全可以繞過粗放式的、資源掠奪式的、環境破壞式的傳統工業文明,從農業文明直接跨入生態文明。二要立足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臨安致力于建設“宜居宜業型生態城市”,一切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圍繞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來選擇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事實說明,大凡與群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一致的,必定是體現生態文明本質要求的,反之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三要立足于地方特色。臨安正因為立足實際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政策,才走上了立足生態優勢推動科學發展的道路。生態文明有共同的要求,但沒有統一的路徑,建設縣域生態文明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立足地方實際、地方特色選擇科學的發展道路。
3.堅持體制機制建設。用法律手段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保護生態與自然資源的必要手段;統籌兼顧,綜合決策,互為協作,整體推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動力機制。一要健全法規體系,嚴格執法。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生態保護特別是農村生態保護法律體系,而且一些與專門資源相關的法律大都顧此失彼,開發一種資源卻影響或破壞了其它相關資源,許多重要的生態系統的保護得不到法律支持。一方面要進一步貫徹國家及地方有關加強水、土地、礦產、森林、環境等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確立法制在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市實際依法制定重點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管理條例,健全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監察隊伍建設,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將生態環境建設和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二要生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項目。在經濟建設大局上和政策制定中,重點突出促進生態型項目開發的扶持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壞性經營的約束性政策,恢復生態植被的資源補償性政策,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在生態文明建設主題上,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生成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項目,既有經濟、環境項目,也有文化、社會治理項目,繼續根據“項目化管理,制度化推進”的思路強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三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決策機制和協作機制。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決策涉及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方面知識,在農村規劃、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過程中,急需突破常規體制,盡快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各地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梳理好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難題,理清本地本單位能為加強建設所做的事情,注重職能、制度之間的銜接,吹響生態文明建設集結號。四要健全考核體系。在創滿意單位的過程中,整合環保、節能、清潔臨安、生態文明等子項目完成情況等,細分條目與要求,由創建辦或環保局結算總要,然后按比例納入考評之中,不斷完善考核機制。
4.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生態環境保護從根本上要依靠科技進步,科技與生態是建設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市的兩面大旗。一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納入科技發展計劃。轉型升級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同樣需要依托科技創新。為此,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加強重點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二要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加強與浙江農林大學、青山湖科技城的合作。浙江農林大學與青山湖科技城,是我市推動轉型升級、發展生態經濟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資源。為此,要與浙江農林大學、青山湖科技城主動加強對接,拓展合作意向,瞄準合作焦點,建立長效、高效的合作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三要培養一批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專業人才。針對目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和未來的國際趨勢,需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采用委托高校代培、“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專業人才培養,使我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盡量少走彎路。四要建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并開展預測預警。由環保部門負責,運用生物科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網絡的最新技術建設包括質量、農業資源、生物資源、水土保持、河道水質、地質環境等內容的生態環境動態檢測網絡,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和監視體系,逐步建立生態環境質量動態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監測資料綜合集成,同時建立完善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系統,開展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預報動態監測和跟蹤評價水平,避免和減少各類災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