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上,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文化”。與“形而上”意義的文化概念不同,有一些實體的文化遺存,就是毫無爭議的“文化”。隨著首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有報道說,中國戲劇界唯一的國家二級機密——川劇“變臉”絕技,被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向國外傳授,并已流傳到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的娛樂場所;有網友直斥泄密者為“藝術漢奸”。與這樣的個例不同,有一種行為很普遍,那就是祭起“保護”的旗幟,進行“文化遺產”爭奪戰,爭名人故里、爭“針灸鼻祖”、爭傳說的歸屬,其實質都是狹隘的利益之爭(見新華社6月5日電)。個人偷賣“變臉”絕技、集體紛爭名人故里,本因只有一個字:錢。面對文化,鈔票是一個很吊詭的東西,征集遺珍、購回國寶需要錢,偷賣絕技、爭做故里為了錢。“文化遺產日”總不能變作“文化籌錢日”吧?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是“文化遺產日”的主題。其實是應該把“守護精神家園”擱在“保護文化遺產”前頭的。于是想起了白先勇和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今年4月18日開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再次在北大公演。一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時,就一票難求,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時也開啟了《牡丹亭》在內地幾十所高校火爆巡演的盛況;而在北大公演之前,該劇就已經火遍了兩岸三地甚至海外舞臺,上座率驚人,好評如潮;今年9月,還將赴美巡演。白先勇領軍籌劃美得驚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傾入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摯愛的情感;正是他以“守護精神家園”的品格,為這出400年的昆曲老戲成功注入嶄新的青春氣息——這也是兩岸三地藝術家們保護文化遺產的經典之作。
作為中國傳統劇種,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作為“昆劇之母”的《牡丹亭》,卻由于種種原因瀕臨凋謝。如今大投入、大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能夠夢回神州,是昆曲的大幸。《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因愛而死,又因愛還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何嘗不是“因愛還魂”的呢?她“華麗轉身”的美麗身軀上,熔鑄了白先勇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如果說50年前昆曲《十五貫》晉京連演47場,是“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話,那么,今天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則是“一出戲刷新一個劇種”。先勇之“先勇”,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真正守望,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真正保護。
文化是為理想、為精神的,而不是為急功、為近利的。像白先勇那樣呵護文化寶貝,才是保護我們文化遺產的正途,因為那里頭有著文化的理想、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靈魂。(徐迅雷/青年雜文家)
來源: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