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檢我國的環保進程,“政府重視”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高頻詞。而在這一高頻詞的背后,卻是公眾參與的長期缺席。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自然之友”等民間環保組織的誕生與活躍,公眾參與才漸成亮色。但是,在很長時間里,公眾參與主要停留在監督企業、督促政府的層面上,從我做起一直是少數環保精英的特立獨行,曲高和寡,難成氣候。此次發起于民間的“綠色出行”,則為公眾參與注入了新的內涵,預示著新一輪綠色浪潮的開始。
從我做起、身體力行,是我國環保航船行駛到今天的必然要求。隨著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公眾日常生活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成為與生產“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并駕齊驅的新的環境殺手,并且將不可避免地與日俱增,甚至會有一天后來居上。除了迅猛增加的汽車尾氣外,衛生間排出的生活污水,廚房里倒出的生活垃圾,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子垃圾,同“三廢”一樣,污染著我們賴以生存的江河、天空與土地,毒害著我們的健康。而消除這些生活污染,無疑需要公眾的自覺行動。
13億的人口負荷,使得環境保護更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黑水翻滾、越建越大的城鎮污水處理廠,臭氣熏天、越堆越高的垃圾山,以及大都市里日益嚴重的堵車,都在提醒著人們:片羽沉舟、聚沙成塔,不再是寓意豐富的成語,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寫照。
誠然,從我做起、身體力行,雖然看似簡單的舉手之勞,卻需要我們改變一些舊習、培養一些新規,需要我們多一份節制、少一些放縱,甚至要犧牲一些舒適和便捷。正如有些人所說,身體力行、保護環境,其實是一種對個人道德的考驗,是一把測量個人責任感的標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我們對大自然用心呵護,相信大自然也會給予我們豐厚的回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我們為改善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之時,也是我們的人生境界升華之日。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普通民眾投身綠色行動時,我們的政府官員和企業老板,是不是也應該從善如流、以身示范呢?當廣大民眾選乘公交、垃圾分類時,我們的政府和企業,是不是應該積極響應,盡快拾遺補缺,創造更好的條件呢?
一些地方的“無車日”難見續篇,北京一些飯店撤下“六小件”曲高和寡,這提示我們:從我做起,保護環境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遠未成為潮流。大地無言,江河有情,傷痕累累的家園,期待著更多的人從我做起,主動參與。
當環保向你發出邀請之時,你是依然故我,還是欣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