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入侵 滇池換“主人”
來源:云南信息報 發布時間:2013-12-18
王四海說,近些年來昆明加大濕地的建設,粉綠狐尾藻由于觀賞性強從外地引入到昆明,這類植物生命力極強,在剛開始做濕地時的確很美,但是隨著其擴張,將會吞噬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間,幾年的發展后,對濕地保護并不好。
本土物種之災
團隊在總結三大湖泊魚類滅絕時這樣形容:滇池最為嚴重,洱海次之,撫仙湖最少,但也不容樂觀。為何魚類的滅絕率如此之高?王四海分析有兩大原因,一方面為污染,另外一方面則為外來魚類入侵。
生態恢復之難
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三大湖泊的本地高等植物和本地魚類多數已滅絕,在其看來,本地物種滅絕后,原有的生態系統被破壞,很難再發揮保護環境的作用與功能。
從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60年間,滇池中46.3%的高等植物和84.0%的本地魚類已經滅絕,在洱海則分別是21.4%和58.8%,在撫仙湖分別是11.8%和41.7%。
這是西南林業大學和云南省林業科學院從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楊宇明教授和王四海副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得出的數據。這個月,他撰寫的滇池、洱海、撫仙湖三大湖60年間生態變化的論文發表在了歐洲的學術期刊上,論文揭示了三大湖泊目前存在的嚴重生態問題——本地物種(魚類和高等植物)大部分已經滅絕,而入侵的外來物種則越來越多,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
其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的快速發展所造成的人類干擾是導致湖泊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因,三大湖泊各自的特點正在消失。洱海團隊認為,未來的洱海可能成為現在的滇池。而撫仙湖并未看出多大污染的原因在于其水體較深,當污染開始顯露時,將比滇池更難治理。
現狀
三大湖泊本地高等植物多數已滅絕
2010年,王四海所在的團隊開始對三大湖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研究。三年的時間內,團隊搜集查閱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2010年為止涉及三大湖泊的高等植物和魚類數據,然后以每十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數據的統計。
在高等植物統計方面,團隊將其分為本地高等植物和外來高等植物兩類,魚類則分為本地魚類、外地魚類及本地特有魚類。通過上述數據的對比,其得出了近60年來,三大湖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以高等植物為例,三大湖泊中,滇池流域本地高等植物滅絕速度最快,上世紀50年代的滇池還有41種,但現在僅剩22種,46.3%的本地魚類已經滅絕,而外來入侵的高等植物則由1種增加到了4種,增加的四種分別為:粉綠狐尾藻、喜旱蓮子草、水葫蘆、大薸。
該團隊介紹,高等植物滅絕快的原因在于水體污染太厲害,部分植物在不適應污染環境的前提下而死去,而外來入侵的高等植物由于生命力強,也侵占了本地高等植物的生存空間。
對于入侵滇池的4個外來物種,王四海介紹,粉綠狐尾藻是從濕地恢復過程中被引進,“這種植物觀賞性強,所以被廣泛用于濕地建設。”王四海說,近些年來昆明加大濕地的建設,而粉綠狐尾藻由于觀賞性強,從外地引入到昆明,這類植物生命力極強,在剛開始做濕地時的確很美,但是隨著其擴張,將會吞噬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間,幾年的發展后,對濕地保護并不好。
“水花生又叫喜旱蓮子草,主要生長在水邊和水面上,與水葫蘆生長在一起。”王四海說,水花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也很強,水體越肥其生產速度越快,面積也會逐漸變密,從而排擠當地植物,大薸亦是如此。
而對于水葫蘆,昆明市民早已經不陌生,這種當初被引進到滇池用來清潔滇池水的外來植物,現在已經成為每年滇池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相較于滇池,在本地高等植物消失和外來高等植物入侵中,洱海和撫仙湖表現出來的情況稍微好一點。60年間,洱海的高等植物從42種減少到了33種,滅絕了21.4%,外來高等植物則由0種變為2種;撫仙湖本土高等植物從17種減少到了15種,滅絕比例為11.8%,外來高等植物從0種增加到了2種。
值得注意的是,撫仙湖和洱海增加的高等植物都為水葫蘆、喜旱蓮子草。王四海介紹,這兩種植物生命力極強,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正在逐步吞噬本地高等植物的生存空間,未來勢必會變得很嚴重。
滇池84%本地魚類已滅絕 本地特有魚類僅剩1種
滇池流域46.3%的高等植物已經滅絕的并非60年間滇池生物變化最大的一塊,更為嚴重的是,滇池流域84%的本地魚類已經滅絕,而屬于滇池流域獨有的本地魚類也由上世紀50年代的10種變為現在只剩下1種。
該團隊在調查中將魚類分為了廣布的魚類和滇池流域僅有的特有魚類,“廣布的魚是指除了滇池有之外,其他地區也有,特有魚類是指只有滇池流域有,全國其他地方不存在。”王四海說,統計上世紀50年代的數據發現,滇池領域廣布的魚類和特有魚類(以下統稱“本地魚類”)共有25種,其中特有魚10種,但是60年后的今天,本地魚類僅剩4種,而特有魚類只剩下1種,這意味著9種僅滇池特有的魚類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滅絕。
本地魚類及特有魚類正在減少,但是外來的魚卻不斷增加。60年間,滇池外來魚類從2種陡增到28種,外來魚類占滇池魚類數量的87.5%,84%的本地魚類已經滅絕。此外,洱海、撫仙湖以58.8%、41.7%的滅絕比例緊隨其后。
團隊在總結三大湖泊魚類滅絕時這樣形容:滇池最為嚴重,洱海次之,撫仙湖最少,但也不容樂觀。為何魚類的滅絕率如此之高?王四海分析有兩大原因,一方面為污染,另外一方面則為外來魚類入侵。
“污染越來越嚴重,使得本地很多魚類不能適應水體,從而慢慢消失。”王四海說,這是最為重要的原因,而外來魚類的入侵擠壓本地魚類的生存空間,也使得本地魚逐漸減少。其介紹,部分外來魚類可能較為兇猛,還喜歡吃魚卵,這對本地魚類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這些外來魚類都是如何進到三大湖泊之中的?王四海通過分析得出了兩種途徑。“一種就是外來引進的,如四大家魚。”王四海說,為了擴大漁業,60年間引進了不少高產的魚類,這些魚類比滇池本地魚類高產,能帶動經濟。
其介紹,在引進需要的魚苗同時,這些魚苗中也可能帶進了一些其他魚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來魚類的種類。
除了引進,另外一種則可能是隨處放養。王四海說,可能有部分家庭養了觀賞魚,這類魚在倒入到滇池領域后,也開始繁衍生息。
影響
原有生態被破壞,很難再保護環境
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三大湖泊的本地高等植物和本地魚類多數已滅絕,在其看來,本地物種滅絕后,原有的生態系統被破壞,很難再發揮保護環境的作用與功能。
“一個生態系統要向健康方向發展,需要本地的物種來維持。”王四海說,這些本地的物種常年生活在三大湖泊領域,每個物種有各自的生態保護功能,也許每個物種能發揮的作用很小,但是這些物種屬于相互依存的關系,在一起就能夠在生態保護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王四海說,不能單純地去分析一個物種產生的影響,而是考慮所有物種在一起起到的協調作用,當多個物種滅絕后,生態勢必會產生很大變化。
外來物種入侵這方面,王四海介紹,無論是外來魚類的入侵還是外來高等植物的入侵,最大的影響當屬本地魚類生存空間被擠壓。“外來魚越多,本地魚生長空間越小,最后本地魚滅絕。”王四海說。
對于每年開展的滇池放魚活動,王四海介紹,放一些滇池流域內的本地魚是可以的,但是應當避免在放魚苗的過程中,夾帶外來魚種。
本地物種消失 三大湖泊越來越相似
研究團隊介紹,其所研究的三大湖泊分屬三個不同的流域,但是研究結果表明,三大湖泊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相似,各個湖泊的特點正在逐一消失。
“滇池屬于金沙江流域,撫仙湖屬于珠江流域,洱海則屬于瀾滄江流域。”王四海說,在對這三個分屬不同流域的湖泊研究發現,隨著本地魚類和本地高等植物的滅絕和外來物種的入侵,三個湖泊在物種構成上已經越來越相似。“滇池越來越不像滇池,洱海越來越不像洱海,這就是現在的情況”。
王四海說,所有問題的產生,多為人為干擾自然環境而導致。如何保護目前還未滅絕的本地魚類及本土高等植物?在王四海看來,細節上的保護有很多,例如在濕地恢復過程中不應當只注重景觀,而應當注重其生態發展,在恢復濕地過程中,要請生態專家參與,從長遠角度來選擇植物的種植及配比。
在思路上,其認為應該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們所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生態之間需要進行良性的活動。”王四海說。
60年 云南三大湖泊物種變遷
關注
洱海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滇池
在三大湖泊的研究中,王四海最為關注洱海的生態變化,一方面與他在洱海做項目有關,另外一方面則是日益惡化的洱海環境讓他擔憂。其介紹,這10年洱海的環境變遷已經完全超出了他們團隊的想象,而追溯原因,人為的干擾占據主因。
王四海說,去年他參與了大理下關奧林匹克公園附近一塊濕地的建設,專門負責濕地的規劃,并提供種植植物選擇的意見。王四海回憶,當時在設計時,很多人在看了別的濕地中種的粉綠狐尾藻很漂亮,都希望在接下來的濕地項目中種植這類植物,當時他極力反對,但是最后建筑方還是種植了該植物,而這種植物在未來對本地植物將會產生毀滅性侵蝕。
“粉綠狐尾藻的確比較好看,但是它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最后會占領本地植物的生長空間。”王四海出示的照片顯示,這個與其他植物一起種植在濕地內的本土植物剛開始只有零星一點,但隨著發展,粉綠狐尾藻開始變得茂密,而與它種植在一起的本土植物則開始減少,到最后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間已經很小。
王四海說,按照粉綠狐尾藻的生長速度,不久種植在濕地內的本土植物將完全被消滅,這就是外來物種入侵所帶來的最直觀的危害。
其介紹,這只是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在洱海保護方面,目前沿線存在的排污情況對洱海的水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在洱海沿線發展旅游,另外一方面則在保護上跟不上進度。
在團隊的研究數據中,洱海近十年污染指數上升的規律與多年前滇池污染指數上升規律幾乎一樣,此前民間人士表示“未來的洱海將會成為下一個滇池”,他們很贊同這樣的觀點。
在團隊所研究的三大湖泊中,撫仙湖在各種指標上都是三者中最低,也是湖體保護稍好的。但王四海表示,現在污染指數很低并不表明沒有危險,“它的水體較深,所以在自凈上還有很大幫助,但是一旦污染開始大面積爆發,其治理難度將會超過滇池。”王四海說,滇池換水可能還有救,但是撫仙湖則是不可能有救的。
記者 劉相妙(云南信息報)
(特別感謝云南林業科學研究院楊宇明教授和西南林業大學副教授王四海及其研究團隊對本組稿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