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籍17種野生魚納入保護名錄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3-12-23
導讀:北京地區野生的桂魚(鱖魚的俗稱)、銀魚不能上餐桌了……日前,市農業局發布的《北京市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保護名錄》)中,17種魚類榜上有名,并且禁止非法捕撈和經營利用,情節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記者調查發現,對于這些瀕危魚類,社會的知曉率很低,城里高檔餐廳中的食材很難辨別是野生還是養殖,一些郊區的農家樂也還在公然捕撈銷售。
發布
17種野生魚納入二級保護
違法捕撈者可追刑責
不但有罕見的多鱗白甲魚、中華多刺魚、赤眼鱒,還有一些農貿市場上常見的桂魚、銀魚……市農業局近日發布了《北京市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17種魚類榜上有名。
“如今有了《保護名錄》,上榜的魚兒就有了‘護身符’,未經批準隨意捕撈和經營利用,屬于違法行為。因科學研究等特殊情況需要捕撈的,應當經過主管部門批準。”市農業局漁政站副站長王震介紹,經過兩年的資源調查、反復征求意見和多次專家論證,起草了這份《保護名錄》。今年市農業局制作了《保護名錄》掛圖,圖文并茂地展示這17種魚,將在兩個自然保護區和自然水域周邊地區張貼、發放,便于市民了解。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的資源調查結果反映出,北京市市野生魚類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明顯下降。魚類不如鳥類容易觀察,但它們又是水域環境狀況的風向標,從物種資源變化上反映出生態環境的變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其實每一種魚都有自己的故事,以這次入圍《保護名錄》的多鱗白甲魚為例,這種曾盛產于房山十渡拒馬河的小魚,在資源分布上是國內最北端,再往北就不再有這一物種。它們每逢冬天就結群躲進山洞里的水域,等到谷雨時節才向外游走。這種魚因其肉質細膩、味美不腥,貼餅子熬小魚曾為當地一道美食,進而成為農家樂招攬游客的招牌菜。漁人見利,使起了“地籠”等禁用漁具,竭澤而漁;食客吃得順口,幾年下來,多鱗白甲魚資源受到極大破壞。
王震說:“北京魚類的保護已刻不容緩,《保護名錄》的頒布,將使違法者承擔更嚴重的法律責任,違法捕撈列入《保護名錄》的魚類,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追訪
農家樂仍然在售 一盤泉水魚25元
北京郊區農家樂、度假村是食用野生魚的重災區,北青報記者昨天以消費者身份從房山拒馬河、懷柔、密云等多家農家樂了解到,當地非法捕魚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十渡附近的度假村里,游客花25元就能吃上一盤炸泉水魚(多鱗白甲魚)。
魏先生在十渡經營一家度假村,提到泉水魚,他立即表示這是拒馬河的魚,當地人都知道,“冬天也有人專門抓魚賣給我們,他們到冰窟窿里電魚或者網魚。泉水魚是特產,一條魚十幾厘米長,一般都是炸著吃,俗稱炸河魚。”魏先生一邊極力推薦自家度假村的設施一邊介紹,拒馬河里的野生魚種類挺多,白條兒、泥鰍(疑似保護名錄前三種)、鯽瓜子都有,游客想到河里撈魚也沒人管。懷柔一家度假村經理表示,與夏天相比,冬天雁棲湖水庫里的野生魚較少,北青報記者提到多種野生魚的俗稱她都表示沒聽說過,但“白條兒”魚可以預訂,“白條兒還算常見,想吃一般提前兩天預訂,我得一早到水庫問,看人家撈上來什么魚,想吃白條兒也不一定當天就能打上來。至于價格要多了便宜,少要就貴。”
至于漁政部門的這份《保護名錄》,各家農家樂負責人表示之前并沒聽說過,也不知道捕撈和食用這些野生魚是非法行為。
釋疑
“清蒸桂魚”真的違法了嗎?
記者發現,在首批公布的《保護名錄》中,鱖這種魚(俗稱桂魚、桂花魚、花鯽)最令普通市民感到熟悉,不僅餐廳里有這些食材,農貿市場上也可以買到。依據法律規定,那是否意味著這種魚今后不能隨意擺上市民餐桌了?王震介紹,“列入《保護名錄》的鱖都是指野生的,因為野外難以采集,為保護物種多樣性,當時參與論證的中科院動物所和自然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強烈建議列入。市場上銷售的商品鱖均為人工養殖品種,其經營利用行為不受北京地方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管理。
如何辨別是野生還是養殖?
俗稱“桂魚、花鯽”的鱖、長得與武昌魚極像的鳊、俗稱“銀魚”的中華細鯽等魚類在中高檔餐廳里都比較常見,僅從外形上看,即便是專家也很難分辨野生與養殖魚的區別。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發布的《保護名錄》,在法律層面上,市農業局漁政站副站長王震昨天透露,在市場執法過程中,工作人員可從來源上對是否屬于野生魚進行判斷,“除了查看進貨單,人工養殖的鱖、鳊一般規格相近,比如在餐廳銷售的都是一斤半或兩斤左右的,但野生魚則會有大有小。”
據介紹,《保護名錄》對經營者的追責和懲罰力度將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更高,如果是食客主動向餐廳訂購名錄中的野生魚,也有可能遭到處罰。
對策
北京市多區縣建保護區恢復野生魚類種群
除了立法讓珍稀的野生魚遠離捕殺之外,北京市還將通過建立保護區使瀕危魚類盡快繁衍。多鱗白甲魚所在的房山區拒馬河,一個綿延75公里的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正在建設。沒有工業和生活污染水流入,這里是專為珍稀的魚兒造下的“安樂窩”。此外,在北京市的另一個保護區——懷柔懷沙河、懷九河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瀕危的中華多刺魚也正在慢慢恢復。懷柔區在懷沙、懷九兩條流域內長年進行清理河水、恢復植被的工作,就為給珍稀的水生生物營造適宜的生態環境。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還在通過生物技術手段進行人工繁殖,利用高科技手段幫助北京市保護的珍稀魚兒適應環境。另據漁政部門介紹,《保護名錄》首批公布了17種魚類,今后還將根據魚類資源狀況進行調整。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佳
17種納入保護的野生魚
1.東方薄鰍:北京地區僅知分布于拒馬河十渡河段
2.黃線薄鰍:北京地區僅知分布于拒馬河十渡河段
3.尖頭高原鰍:俗稱尖頭巴鰍、楔頭巴鰍。分布在北京地區西郊三家店(永定河水系山區河段)
4.多鱗白甲魚:俗稱泉魚、泉水魚。為我國特有種,北京地區拒馬河流域(燕山山脈南坡)是其現知的最北分布點
5.鳊:俗稱北京鳊、扁魚。分布在北京地區各大湖泊水庫
6.華鳈:俗稱唐鳈。分布在北京地區山區河流淺水河段
7.黑鰭鳈:分布在北京地區山區河流淺水河段
8.潘氏鰍鮀:北京地區僅記錄在古北口朝河上游分布
9.赤眼鱒:俗稱紅眼魚。分布在北京地區各大湖泊水庫
10.瓦氏雅羅魚:俗稱滑子魚、白魚。曾記錄分布在北京地區永定河上游和官廳水庫
11.魚歲:俗稱奶包子、柳根子。分布在北京地區山區河流
12.馬口魚:俗稱桃花魚、白條、馬口。北京地區山區河流、湖泊、水庫均有分布
13.寬鰭鱲:俗稱桃花魚、白條。分布在北京地區山區河流
14.中華細鯽:俗稱銀魚、面條魚。僅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標本館有1937年采自北京地區的標本記錄
15.細鱗鮭:俗稱細鱗魚。北京地區現知僅見于懷柔區湯河上游,雨季洪水期可見于懷柔喇叭溝門
16.中華多刺魚:俗稱刺兒魚、九刺魚。北京地區是其已知的在亞洲大陸分布的最南界,在本地區西郊、西北郊等地均有分布
17.鱖:俗稱桂魚、桂花魚、花鯽。分布在北京地區各大水庫、湖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