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工程”染綠遼沈大地
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3-12-30
經濟日報訊 記者張允強報道:為減少礦山開發等對山區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護好生態環境,遼寧從轉變機制上做文章,于近年啟動以礦山及其他工程生態治理為重點的“青山工程”,改變傳統治山治水方式。該省還開創性地組建了青山保護局,編制了《青山保護規劃》,出臺了《遼寧省青山保護條例》,從而理順了管理體制、機制,明確了治理和執法主體。
遼寧礦藏資源豐富,全省8493座礦山,大部分沒有恢復植被,加上“小開荒”、畜禽散養、林地放牧長期屢禁不止,蠶食了大量森林資源,留下了自然災害頻發的隱患。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監管,加之部門責任不清,造成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據悉,該省實施“青山工程”2年多來,破損的山體再次恢復了綠色,廢棄的礦山煥發了生機,尤其是在礦區附近生活的百姓更是切身感受到了生態轉變帶來的好處。目前,已恢復植被面積71465畝,成林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3萬噸,釋放氧氣2.9萬噸,滯塵7.1萬噸,較無立木林地多蓄水142萬立方米。
礦山生態治理帶動了地方經濟騰飛。礦山生態治理工程開始至今已累計投資29.2億元,帶動了上下游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拉動了地方經濟。在已經治理完畢的28335畝廢棄礦山土地中,已提供工商業用地18748畝,已開發利用4491畝,落地企業46個,投資39.3億元。預計全部開發利用后,落戶企業投資規模將近200億元,年創稅約10億元;可提供土地復墾6633畝,每年生產糧食近900萬斤,年收入約900萬元。
遼寧省青山保護局局長侯喜豐表示:“青山工程”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綠化荒山,而是與土地整理、城鎮化建設、工業區建設項目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緊密結合,依托“造綠、造地、造園、造城”等工程,充分放大“青山工程”的內涵和效應,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形成青山綠化、土地集約、招商建業、反哺青山長效機制的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遼寧省已完成礦山治理面積9.98萬畝,其中恢復植被面積71465畝,提供工商業用地18748畝,恢復耕地6633畝,建成公園、休閑廣場類用地2954畝,累計投入資金2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