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藏是塔爾寺顯宗學院的僧人,已經在這里學習辯經十多年了。“拉薩是我們心中的圣地,我非常希望能夠到拉薩和那里的僧人們交流佛學心得?!?
此前,羅藏從沒有去過西藏,青藏鐵路的開通將使他的夢想得以實現。羅藏告訴記者,從開工建設起,他就非常關注青藏鐵路,報紙、電視、廣播中,凡是有關青藏鐵路的消息他都會特別留意,寺院里的僧人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也是青藏鐵路。
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距離拉薩大約2000公里之遙。去拉薩朝佛是每一個僧侶的夢想。而在過去,朝圣之路充滿艱辛、坎坷。
塔爾寺管委會副主任前熱堅贊說:“過去騎馬來回要花去整整兩年時間。而磕長頭的信徒得三年之久,才能從這里到達拉薩。后來有了汽車和飛機,去拉薩方便多了?,F在,火車也要通了,聽說西寧到拉薩只要24小時,我們朝佛的路不再顯得那么漫長了。”
前熱堅贊告訴記者,塔爾寺每年有上百名僧眾前往拉薩朝拜。盡管很多人已經坐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去過多次了,但現在很多僧人都盼望著今年7月青藏鐵路通車后能坐火車去拉薩。
他說:“過去坐汽車去拉薩,由于路況不好,在路上經常能看到翻到路邊的車,而且也會發生高原反應。坐飛機雖然好,但是票價太貴。通火車后,我們就可以多去幾回了。而且聽說火車上還有氧吧,在路上也不會有什么反應了?!?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距省會西寧市26公里,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新華社拉薩6月7日電(記者邊巴次仁)位于拉薩市江蘇路邊的“革命甜茶館”里,四五個人圍坐在一起,邊喝茶,邊聊天,他們的話題總離不開青藏鐵路。
在此之前,私家車、移動電話、網絡等是西藏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
在去往西藏納木錯旅游之前,61歲的藏族老阿媽次旦旺姆談到青藏鐵路和火車就興奮不已。為了能夠有更加充裕的時間看火車,她們一行9人決定從納木錯回來的路上,在一個能夠看到火車的地方停留。
鐵路沿線的農牧民,更多地談論青藏鐵路開通后,如何在鐵路沿線某個站點附近開家小鋪子,賺點錢;城里的老百姓則更多地談論鐵路開通后能否在自家樓下辦個家庭旅館,接待游客,增加收入。
而政府部門也在積極研究和探討如何應對鐵路時代的西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青藏鐵路一詞被無數次提及到各單位的文件和會議上。
消防部門已經擬定了如何應對鐵路開通后西藏社會可能出現的更多搶險救援任務;文物部門正在研究如何讓更多的游客在感受西藏寺廟文化的同時,保護這些文物的安全;旅游部門更是翹首企盼鐵路的開通,以此促進西藏旅游的騰飛。
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談及青藏鐵路時,為自己的生意將面臨更大的競爭而擔憂。在拉薩做生意近20年的趙采飛說,以前自己的布料生意還算可以,但是鐵路開通后,可能會有更多人通過更加便捷的途徑從內地運來布料,這樣生意就難做了。
幾家歡喜幾家憂。生意已經做到上億元資產的西藏日喀則市珠峰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多拉卻更加看好鐵路開通后的西藏市場。他已經召集部下開了好幾次會議,討論鐵路開通后如何應對的策略?!拌F路開通后,將會對西藏市場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如何應對新型的市場,可能會決定更多企業的生死存亡。”他說。
■背景
我國在建設進藏鐵路時,有關方面專家對進藏鐵路提出了四個方案,分別為:青海至西藏的青藏線、甘肅至西藏的甘藏線、四川至西藏的川藏線和云南至西藏的滇藏線。那么,進藏鐵路為何首選青藏線呢?
青藏鐵路總體設計師李金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青藏鐵路與其他幾條進藏鐵路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青藏鐵路建筑里程最短。青藏鐵路早在1979年就已經完成了青海省境內西寧市至格爾木市全長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10公里,相對于滇藏線的1960公里、甘藏線的2211公里和川藏線的2015公里,是里程最短的一條。
其次,青藏線投資少、運輸便捷。由于青藏線的里程短、地形緩、橋梁隧道少等優勢特點,投資額為4條進藏線中最少的一條。按1995年的物價水平測算,青藏鐵路投資額不到200億元人民幣,而滇藏鐵路靜態投資估算為654億元,甘藏鐵路投資為640億元,川藏鐵路投資為768億元。青藏鐵路建成后,拉薩至北京、上海的距離分別為3952公里和4326公里,是西藏自治區通向內地及華東沿海地區最便捷的通道。
再者,從建設條件來看,青藏鐵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至今,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礎資料比較可靠可信,是其他三條進藏鐵路無法比擬的。青藏鐵路建筑地質條件相對較好,工程量最小,工程技術難度已基本解決。從施工條件看,青藏線所經大部分地區地勢平緩,且基本與青藏公路并行,交通條件最為方便。
另外,青藏線工期也最短,建成后基本能夠常年通車。根據專家測算,青藏鐵路建成大約需要6年時間,甘藏線和滇藏線均需32年時間,川藏線則需38年時間。根據青藏公路建設經驗,青藏鐵路將不會出現其他幾條線路因復雜的地質條件而發生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熱等災害,基本能做到常年通車運營。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