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極”生態變化之憂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4-01-23
中國科學報記者 孫愛民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冰川退縮顯著、水土流失嚴重、珍稀生物資源減少等諸多警示性詞匯,開始越來越多地與青藏高原聯系在一起。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湯?它面臨著哪些威脅與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在日前于廈門舉行的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年會上,相關專家紛紛就“第三極”生態現狀與應對策略建言獻策。
生態安全“調節器”
作為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對南亞、中亞、中國東部地區有著深遠影響。“東部的極端氣候事件如長江流域洪水以及冰凍雨雪災害、干旱等,都與青藏高原息息相關。”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姚檀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格局、有序的生態系統與良好的自然環境,對相鄰乃至更大尺度區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安全起著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行星系統的大氣環流,使橫掃歐亞大陸的西風環流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環流與來自極地的寒冷氣流加強了北方西部地區的干旱化程度,而南支環流在印度洋暖濕氣流的作用下逐漸減弱,避免了出現類似于相同緯度如北非、中亞等地區的荒漠景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鐿鋰介紹說。
在姚檀棟看來,青藏高原更像是一個生態安全的“調節器”,“其中有正面的調節,也有負面的調節”。
威脅與機遇并存
“青藏高原屏障主體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對全球變化和人類干預響應十分敏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鄭度表示,近年來青藏高原呈現出部分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的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區域性生態屏障作用”。
冰川融化引起湖泊水面上升,增加了潰決的可能性;暴風雪事件增加,引發牧區雪災;高原氣候變化,使我國南部地區干旱事件增加。“青藏高原正面調節的作用在下降,負面調節作用在上升。”姚檀棟告訴記者。
即便如此,科學家仍然認為這些“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短期內不會大幅度、大范圍改變高原整體生態系統格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改善。
在姚檀棟看來,青藏高原正在經歷的一系列變化,雖然帶來了威脅,但也孕育著發展機遇。比如,氣候變暖使高原植被生長的返青期提前、枯黃期延遲,從而延長了植被生長期。再加上植被的高度增加,對農牧區生產是好消息。
“植被增加還使得當地的氧氣量增加,為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積極的信號。”姚檀棟說。
科學“適應”是關鍵
在引發青藏高原一系列變化的因素中,人類活動是否占據主導地位?在科學家們看來,事實并非如此。
“目前很難將自然和人為因素截然分開,但通過對人地關系典型區與高原整體生態變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原整體的生態系統變化以氣候變化為主要驅動。”張鐿鋰表示,局部地區特別是人類活動強度大的區域,人類活動對高原生態系統格局和功能的影響的確是十分顯著的。
對此,姚檀棟持相同觀點。“青藏高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少的地方之一,我不認為引發這一地區生態與環境變化的因素中人類活動占主導。”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應對?“要保護好這個‘屏障’與‘調節器’,強化正面調節、降低負面調節:在利好的地區加大農牧業生產,在災害增加區域強化應對災害的機制建設與生活設施建設。”姚檀棟強調,“相較于‘應對’一詞,我們更應該科學地‘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