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最小靈長目動物狐猴行動
來源:《自然與科技》雜志 發布時間:2014-01-27

狐猴
僅僅上溯20多年,這里還是生物學家的仙境樂園,每天都能發現新物種的奇妙感受是很多科學家一輩子都難有一次的。這個仙境樂園的名字叫——馬達加斯加。
被稱為“現代達爾文”的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史蒂文森·謝爾曼,自從踏上這個美麗的島嶼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像吝嗇鬼發現了金礦,恨不得將它整個打包帶走。20多年來,謝爾曼娶了馬達加斯加當地的女人為妻,前后在這里進行了185次探險考察,總共發現了500多個新物種,大到400磅的大象鳥,小到只有2盎司的小嘴狐猴——
25年前,史蒂文森·謝爾曼以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的身份踏上了馬達加斯加的土地。當親眼目睹了一個又一個被學界認為是早已滅絕的生物物種時,他百感交集,狂喜難禁,好像穿越了時空,一腳跨進了史前時代。這些物種中,有來無影去無蹤的“斧型蛙”,它們產下的卵如半尺厚的海綿,鋪滿了這里的大小池塘;有四肢強健、似蛇非蛇的“石龍子”,它們短小的四肢清楚地顯示,它們是蜥蜴向蛇進化中的產物;最讓他著迷的還是種類繁多的狐猴,它們中最大的“人面躥”狐猴比人還高,體重達150多斤,而最小的“小嘴”狐猴重不足50克,只有1×2英寸的奶酪那么大。謝爾曼最愜意的事情,就是看著“小嘴”抱著他的手指打瞌睡。
驚恐的叫聲源自進化結果
謝爾曼剛到馬達加斯加時就被狐猴們凄厲的叫聲所吸引,他循聲追進叢林,發現是出來覓食的狐猴在彼此交換信息。他在大學的教科書中見到過狐猴的圖片,知道它們是20世紀初便被宣布業已滅絕的動物。謝爾曼當時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借著月光上前仔細觀察,發現它們長著大大的眼睛,臉很像狐貍,尾巴的毛頗為濃密⋯⋯
就這樣,謝爾曼前后在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31種狐猴,占地球狐猴總數的2/3。謝爾曼通過對這里的狐猴研究發現,馬達加斯加島在成為孤島的很長時間里,島上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馬島縞貍、馬島獴等食肉動物是后來漂洋過海來到這里的。在它們入侵之前,這里的哺乳動物從不擔心自己會成為別人的獵物,它們早已習慣了島上天堂一樣的生活。所以說,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動物是生物進化史上一個獨一無二的特例。
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如果只注重獵食,而不必在意被獵食,它們便能進化出不同的身體形狀,以便于在莽原中覓得各自的食物,免得為共同的需求而殘酷競爭,就像大型食肉動物都要清楚標明屬于自己的生存領地一樣。
我們知道,所有的夜行動物為了提高捕獵成功率,必須靜悄悄地行動,最好能做到隱身,為此它們進化出了厚厚的腳墊以及與夜色相一致的灰色毛皮。幾乎沒有一種動物像狐猴那樣,出發捕獵時就如節日慶典一般喧囂。它們無所顧忌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沒有天敵,在它們意識里,連整個世界都是屬于自己的,肆意爭鳴,就是它們宣誓存在的宏音。
狐猴們的生活常態
旱季是馬達加斯加島上所有生物難熬的季節,為喝到水或盡可能地貯存水,所有生命無所不用其極。要說旱季里最悠閑并且生活照舊的,可能只有狐猴們了。在很多樹洞的深處,總有一只肥尾鼠狐猴正以一種類似于冬眠的方式蟄伏著,它那條肥大的尾巴里儲存著用來度過旱季的脂肪。它調慢了自己的生物鐘,將能量消耗減到最低,靜靜地等待著雨季的來臨。對于不能蟄伏的狐猴來說,生活稍顯艱難。冕狐猴只能靠吃樹皮和稀少的葉芽來度過漫長的旱季,為了確保自己領地內的資源不被其他同類竊取,它們不僅清晰標注家族的特殊氣味,還會布設嚴密的崗哨,嚴防死守。
冕狐猴保護勢力范圍的舉動,不經意間常會招來它們的天敵——馬島獴。馬島獴是馬達加斯加島上最大的肉食動物,它們是非洲大陸獴的近親。它們喜歡捕食馬島鼬或冕狐猴,雖然成功的機會渺茫,但是,只要遇到機會,它們就從不放過。狐猴的視覺和聽覺都是動物界超一流的,特別是聽力,5米范圍內蝗蟲和蟋蟀的走動或用后腿整理翅膀的微弱響聲,狐猴都能清晰聽到,所以發現身后的馬島獴自然不在話下。發現敵情的冕狐猴在采取防御措施之前會及時向族群發出警報。
接著,一場急促而節奏感極強的追逐便開始了。開始時馬島獴沒有上樹,只在地面距離獵物僅兩三米的距離,緊追在樹叢間快速跳躍的冕狐猴,希望它在慌亂中失足不穩,落進自己的魔爪。馬島獴在力氣不足時會上樹追趕,但是任何動物都不可能趕上狐猴在樹叢中飛一般的跨越。馬島獴必須依靠樹冠的連接,才能從一棵樹轉移到另一棵樹,那樣一來,又對樹干的獵物奈何不得。這樣,馬島獴只好又返回地面上追。這樣上上下下幾個來回,馬島獴與冕狐猴原本不長的距離逐漸拉大了。氣急敗壞的馬島獴在急促喘息中只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獵物漸漸遠去。已經安全的冕狐猴悠然自得,一點不覺得是僥幸躲過一劫,而是本能享受這一戲耍天敵的美妙過程。這是它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怪異手指招致滅頂之災
謝爾曼說,獨一無二的進化之路,使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狐猴與地球上其他的靈長目動物截然不同。事實上,它們在18世紀時曾被法國科學家歸類為松鼠。它們的長毛是昏黑色的;在暗處,它們那黃色的雙眼像惡魔般發亮。這類動物還有一個危險的習慣,即對人類懷有執著的好奇,它對走近的人類從不躲閃,總是癡癡地盯著人看,表現得非常友好,這就使戕害它們的家伙能輕易得手。
可能是狐猴的刺耳叫聲和怪異相貌,使馬島土著人對它們非但沒有一點好感,還迷信地認為,狐猴的指尖指到誰就會厄運當頭,是難以逃避的兇兆。在馬島的居民中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說是,所有狐猴都是一個惡貫滿盈的海妖化身,它們不僅給原本美麗富饒的馬島帶來貧困和疾病,它們恐怖的中指指向誰,誰就會注定在突然降臨的橫禍中身首異處,且無法抗拒。
這樣一來,狐猴在馬島的命運可想而知。為了使自己擺脫可怕的詛咒,很多居民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看到的狐猴殺死,盡管不是所有遭殃的狐猴都曾亮出它們的中指。具有頑固迷信色彩的是,慘遭殺戮的狐猴都會被掛在一個十字路口,土著人認為,這樣路過的陌生人便會將狐猴的詛咒吸走。
在謝爾曼剛到馬島尋找狐猴的時候,他所到之處都會招來人們的不解和嘲諷,沒有人理解為何要保護這種喪門星一樣的動物。幾乎每到一處村落,新鮮的血跡和灰褐色的毛發讓他明白,這里的人剛剛殺死了幾只狐猴⋯⋯它們幸虧是夜行動物,不然早就滅絕了。
值得慶幸的是,在史蒂文森·謝爾曼和世界動物保護機構的斡旋協調下,馬島人屠戮狐猴的現象業已銳減,在獲得旅游開發及稀缺生活物資的指導援助承諾后,美國的13家大學和珍稀動物研究機構獲贈上百只不同種系的狐猴,并獲準將它們帶到美國。
經過數年的飼養繁殖,美國科學家想把在美國出生的小狐猴運回馬島,看是否能將其放歸自然。國際組織對瀕危動物保護成功與否,關鍵標志就是看人工繁殖的后代能否在野生環境下獨自生存。據說我們大熊貓的保護行動遲遲未獲得國際動物組織的認可,原因就是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很難放歸山林,在野外它們永遠也找不到胡蘿卜與牛奶。
令美國科學家郁悶的是馬島人的心理陰影濃重,他們并不愿意接納已經離境的狐猴,包括它們產下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