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態炎涼,頹然下課的《讀書時間》已被遺忘,人氣陡升的《百家講壇》正引發收視熱潮,不僅如此,它還捧紅了一些“名角”,比如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易中天。隨著《易中天品三國》的播出,此君已被部分網友晉升為“超級教授”,而且迅速贏得了大批號稱“乙醚”的追隨者。
易先生也好,《百家講壇》也罷,到底靠什么贏得觀眾的垂青?難道真是“文化”的力量?論文化品位,《讀書時間》似乎不遜于《百家講壇》,卻英年早逝,香銷玉殞,原因何在?筆者以為,關鍵在于無“趣”,缺乏“娛樂性”。從節目形態看,《讀書時間》正襟危坐,“朗”得雖“專業”,“讀”得雖高深,卻了無情趣。《百家講壇》則不同,更像是“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上故事技巧、懸念設計,確實“平添三分嬌”,精致又好“看”。好看加有趣,《百家講壇》以“文化”包裹下的“娛樂”底牌俘虜了觀眾。
怎么就“娛樂”了呢?走上《百家講壇》的學者,能夠在此舞臺上笑傲江湖,必然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好口才,換種更流行的說法,即“忽悠”。看看最走紅的當家小生易中天、閻崇年、劉心武,“都曾經是中學教師”,這絕非偶然:擅長循循善誘。電視是面向大眾的,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任你滿腹經綸,也無緣成為《百家講壇》的媒介常客。因此,此壇既是講壇,亦是舞臺、秀場,更是爭奪觀眾的戰場。
當然,學者明星也還是學者,因此不能完全否定《百家講壇》的“學術”內涵。但是,學術含量經過電視的過濾,不可能不打折扣。思維與時間存在著必然聯系,電視的影像形態和線性傳播,不給觀眾太多的思考時間,深刻不是電視的強項,指望從《百家講壇》獲得多少知識或思想,必定會失望。電視的娛樂工具屬性,注定了《百家講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課堂。
不過,這些聲譽鵲起的學者明星,你也千萬別真以為他一定是那個領域的權威。對于那些依托傳媒贏得名聲的學者,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稱他們為“電視知識分子”———在電視上“挖一段時間”,靠媒介生存。他們借助電視對于公眾的號召力,利用大眾對專業領域的缺乏了解,贏得他們難以在專業領域得到的認可。
最可笑的是,時間一久,道行一高,這些明星化了的學者往往信以為真地把自己當作了權威,容不得別人批評,處處顯出莫名的優越感和自戀的得意勁兒。其實,“開水不響,響水不開”,忙著在電視上頻頻露臉,四處游說,哪里還有時間在專業領域專心?一個知識分子,離電視越近,離學者越遠。
因此,《百家講壇》培育的是學者型明星,不是學者;提供的是娛樂,不是思想和文化。如果想做真正的學者,還得耐住寂寞,“一盞枯燈,幾卷殘書”,還得沉下心來用理性去思考、判斷、積淀。如果想成為學者型明星,天生一口好牙,口若懸河,而且能做到看上去“很有學問”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不被觀眾識破,那么電視倒可以達成。
□亞奇(北京傳媒學者)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