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媒體報道,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的大型石窟群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到處都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在此觀光”、“某某在此留念”等等字樣,洞內精美的壁畫旁留下了眾多肆無忌憚的“大手印”,這些已經成了克孜爾千佛洞“永遠的傷痛”。據調查,這些“傷痛杰作”基本上都是國內游客所留,國外游客反而非常規矩。
在首個“文化遺產日”即將來臨之際,與那些紛紛曝光的文保大案相比,這些似乎實在引不起人們的多少注意。對這種刻字留念的批評,我們好像已經基本“麻木了”:在什么地方看不到諸如“到此一游”的跡象呢?!
但問題是:為什么國外游客就能規規矩矩?
是啊,為什么同是游客,國外游客就少有劣跡?是因為國外游客的素質比我們國內游客的素質高嗎?
不,這里并不是什么簡單的素質高低的問題,而是心態問題。這里是一種“消費文化”和“享受文化”的差異。一個人在抱有“消費”的目的時,他擁有的最大的愿望是“占有”,而在一個人在抱有“享受”的目的時,他最渴望的則是徹底“融入”。在“占有”欲望的驅使下,游客更重視現實性和物質性,刻字、留印等自然成了最具標示意義的行為。而在“融入”欲望的視野里,游客更看重的是其精神性,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長久的美好的記憶,而不是暫時的膚淺的“刻字炫耀”。報道中的國內游客和國外游客的差別,刻字留印與不刻字留印的反差,其實就在這種內在的旅游目的追求的差異上。
那么是誰養成了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消費”習慣而非“享受”習慣?
關于旅游文化生態,看看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是怎么做的。且不說許多聲名遠播的文化遺產門票的昂貴,單說說那些似乎在一夜之間冒出來的什么名人故居、歷史遺跡之類,門票動輒就是幾十元。高價格的門票只能讓人相信那是一個“隆重”的商業行為,而不是精神的洗禮。那種“重金之下的參觀”自然也就成了最大限度的掠奪。有人信誓旦旦地說什么高價門票是為了更好的去保護文化遺產,我說:文化遺產保護不相信高價門票!
門票最容易為我們所注意,所以社會關注較多,但高價門票只不過是一些相關單位整個商業操作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我們細心留意,會看到那些在文化旅游景區內新建的一座座賓館、飯店,也會看到一間間古建筑的盲目翻新和擴建,至于古寺里煙熏火燎之類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了。在大多數的文化遺產旅游地,我們看到的不是干干凈凈的精神勝跡,而是被一個又一個的商店和一聲又一聲的叫賣攪得亂七八糟的商業集會。一些不負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對文化遺產正在進行的最大限度的商業開發,這才是對文化遺產最大的“消費”,也是對文化遺產最具殺傷力的“傷害”!
對于問題,我們動輒就歸咎到國人的素質上,這從來就不是理由,也從來就不應該被相信。事實上,國人與外國人在素質上的那種差異是大可忽略的。那些在事實上消費了我們文化遺產的國內游客只是無根的盲從者,刻字、留印之類的真正“罪魁禍首”是那些掉進錢眼里兒、干什么都以商業和經濟利益去衡量的一些地方政府、相關機構和有關領導。
國外游客的“規矩”何來?正是相關政府機構的態度養成他們對于消費文化的排斥和對于享受文化的推崇。比如墨西哥,作為拉丁美洲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擁有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其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21項,世界自然遺產2項,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較多的國家之一。在國內某些地方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眼里,這該是一塊多么大的肥肉啊。但墨西哥的文物古跡的門票極低,他們認為文物保護所需經費由政府專門撥給,不應該靠門票收入,因為門票收入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更看重它們的文化價值而不是商業價值。而正因為他們的這種態度,文化遺產保護效果才較好,從而吸引了大量國際會議和活動的舉辦,反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
國內外為人們提供榜樣和引導的政府機構與相關單位之間存在的差異,值得我們認真反思。我們的悲哀,并不是國人正在消費文化遺產,而是許多相關單位并沒有為人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和引導。
“遺產搭臺,經濟唱戲”,唱掉的是什么?是我們萬千民眾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心,是使我們血脈相連的民族認同感,是我們的先人辛辛苦苦留下的可以緬念的生活記憶。
中國的文化遺產再也經不起如此“消費”了!
來源:人民網